文档介绍: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设计)课题情况,根据所查阅的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包括目前同类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对本人研究课题的启发):
一、选题背景
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致使各国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其中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也悄然发生改变。纵观世界金融的发展史,不难发现,每次重大变革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一连串新旧强国的交换更替,而每次新兴秩序的建立都是以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和雄厚的经济金融影响力为基础,并且以谋求国际货币主导地位为共同目的。货币国际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处理国际政治、经济、社会问题,谋求自身利益最大话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和肯定,尤其是经济改革的成果更是世界瞩目。据统计,2009年我国GDP总值达到4910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三;人均GDP也上升至3711美元,足以说明我国经济实力之强大。然而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并不相称,如何在当今各国货币普遍信用化的大背景下顺利成为国际货币成为了摆在政府及学术界面前的重要问题。
由于我国人民币仍未完全实现自由兑换,因此尚未满足成为国际货币的基本条件。但随着人民币在我国香港、澳门,以及越南、缅甸、泰国、蒙古、朝鲜、俄罗斯等亚太国家和地区广泛流通并部分作为储备货币,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已逐步提升。至2009年底,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白俄罗斯、阿根廷等六国央行和货币当局签署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进一步的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到底是一蹴而就还是一个漫长而循序渐进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到底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还是需要货币当局的大力推进?同时如何应对人民币国际化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风险,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民币国际化途径和对策,这些都是学术界一直集中讨论的焦点。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如今我们早已从自然经济和货币经济体制进入到了信用经济体制,而流通中的货币也从实物形态转变为信用形态。经济学家维克赛尔就曾经对货币与信用的关系作出了定义“严格地说,我们可以断言,一切货币——包括金属货币——都是信用货币。这是因为流通工具接受者的信心是直接促成这种发生价值的力,这种信心在于他们相信凭借这些货币可以换得一定数量的商品。
”而正是由于我国人民相信中国政府的信用力量,人民币才得以执行其国内货币职能,而人民币实现其国外货币职能则需要依靠其在。本文通过研究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条件和进程现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以及建议进行展望,指出国家的综合国力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快慢的影响。
(二)实际意义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加快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推动了人民币与周边国家和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贸易结算与境外流通,而且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在老挝东北三省可以完全替代本币在境内流通,最远深入到老挝首都万象一带;在越南人民币已全境流通;在西北地区人民币主要是在中亚五国、俄罗斯和巴基斯坦地区流通;在东北地区人民币主要是跨境流通到朝鲜和蒙古国家,特别是蒙古已经把人民币视为主要外国货币。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研究人员调查统计,人民币每年跨境的流量大约有10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