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
文档名称:

15.舒茨对人类行动的常识解释和科学解释.doc

格式:doc   大小:137KB   页数:2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15.舒茨对人类行动的常识解释和科学解释.doc

上传人:63229029 2017/11/7 文件大小:1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5.舒茨对人类行动的常识解释和科学解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对人类行动的常识解释和科学解释* 原文选自Alfred Schutz著Collected Papers:Ⅰ.The problem of Social Reality (Martinus Nijhoff, the Hague, 1971),-47; 中译选自霍桂桓等译《社会实在问题》(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29-85页。
一导论:经验内容与思维客体
1 常识构想与科学思维构想
“如果不背离对经验中实际存在的东西的严格考虑,那么,无论传说还是科学都无法取得任何进展”。A·N·怀特海所作出的这个陈述处于他分析思维组织注释
【1】阿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思维组织》(anization of thought),伦敦,1917年;现在该书有一部分在《教育的目的》(The Aims of Education)中重新出版,纽约,1929年;又作为“良师丛书”出版,纽约,1949年。引文参照的即是最后一种版本。这里的第一次引文参见第110页。
1】的基础之中。即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觉察的事物也不单纯是一种感觉呈现【2】参见同上书,第9章,《对某些科学观念的剖析,Ⅰ.事实,Ⅱ.各种客体》(The Anatomy of Some Scientific Ideas,Ⅰ.fact, Ⅱ.Objects.)
2】,它是一种思维客体,是一种关于高度复杂的自然的构想。它不仅包含了人们为把它当作一种单一感觉——比如说视觉——的客体来构想所需要的各种时间系列的特殊形式【3】参见同上书,第128页及以下部分,以及第131页。
3】,包含了人们为把它当作几种感觉——比如说视觉和触觉——的感觉客体来构想所需要的各种空间关系特殊形式【4】参见同上书,第131页和136页。
4】,而且还包含了人们为了完成它在想象各种假设的感觉呈现方面所做出的贡献【5】参见同上书,第133页。
5】。根据怀特海的观点,这里最后提到的因素——对假设的感觉呈现的想象——正是“使整个常识思维结构得以建立起来的基石”【6】参见同上书,第134页。
6】,而且正是反思批判的努力“把我们的感觉呈现当作假设的知觉客体的实际实现解释出来。”【7】参见同上书,第135页。
7】换句话说,传说知觉的所谓具体事实并不像它们所表现的那样具体。它们已经包含了对于高度复杂的自然的抽象,而且我们必须把这种情境考虑在内,以避免承认这种安错了地方的具体所具有的谬误【8】阿尔弗雷德·诺恩·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Science and the Modern World),纽约,1925年;后作为“良师丛书”重新出版纽约,1948年,第52页及以下部分。
8】。
根据怀特海的观点,科学总是具有双重目的:首先,成为与经验相一致的理论成果,其次,至少概括地说明了那些有关自然的常识概念,这种说明就在于把这些概念保存在一种有关和谐的思维的科学理论之中【9】参见《教育的目的》第126页。
9】。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物理学(它是怀特海在这种语境中所提到的惟一科学)必须发展某些方法手段,使科学的思维客体能够因此而取代那些常识知觉的思维客体【10】参见同上书,第135页。
10】。前者——诸如分子、原子和电子——在我们的意识中已经表现出所有可以直接感觉呈现的属性,它们只有通过那些包含它们于其中的事件系列——的确,这些事件在我们的意识中是通过感觉呈现表现出来的——才能为我们所认识。运用这种方法手段,就可以感觉那不断流动的模糊状态和对思维的精确界定之间架设一座桥梁【11】参见同上书,第136页。
11】。
在这里,我们关心的不是亦步亦趋地遵循怀特海所运用的这种富有独创性的方法。怀特海运用这种方法简明扼要地论述了他分析思维组织——从“剖析科学的观念”开始,以从数学角度系统表述的近代物理学理论和符号逻辑的程序规则告终——所运用的原则【12】参见同上书,第112-123页,第136-155页。
12】。然而,我们在这里非常感兴趣的是,怀特海与我们时代的其他许多杰出思想家,诸如威廉·詹姆斯【13】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Psychology),第I卷,第IX卷,“思想之流”“The Stream of Thought”,第224页及以下部分。特别参见第289页及以下部分。
13】、杜威【14】约翰·杜威,《逻辑,探索的理论》(Logic , The Theory of Inquiry),纽约,1938年,特别参见第III、IV、VII、VIII、XII章;也可参见论文《现代哲学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The Objectivism-Subjectivism of Modern Philosophy)(1941年),该文现收在论文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