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靖康之变成因分析
08级中国古代史专业秦爱叔
摘要: 本文认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灭亡,而发生这一千古浩劫的历史原因主要有二,即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事变发生的最重要原因,北宋自立国以来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北宋政府自上而下的腐败以及在外交军事上的错误对策即内因的主要内容。外因即金帝国的强大,它也是事变发生的重要成因。
关键词:靖康之变海上之盟
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北宋都城开封在金军的长期围困下最终陷落,金军铁骑挥师入城,象一群凶猛的野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滔滔罪行,磬竹难书,使一座繁华的历史名城遭到了空前浩劫,美丽的天堂顷刻间化成人间地狱,到处烟雾弥漫,火光冲天,哀鸿遍野,次年三月,徽宗、钦宗及一干皇室宗裔,妃嫔宫女、文武大臣及倡优工匠等被尽皆掳去,北宋帝卷一空,这场空前绝后的野蛮浩劫史称“靖康之变”,大宋王朝也由此灰飞烟灭,一个立国已经一百六十多年、创造了辉煌文明的王朝,为什么轻易就被兴国才几十年的蛮夷敌国所颠覆?“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士的慷慨悲歌声中,又带着怎样的遗憾和深痛?泱泱大国,百万雄兵,竟如此不堪一击?毫无疑问,靖康之耻不止是宋人无法治愈的伤痛,而且后世的汉人都视之为奇耻大辱,两个皇帝同时成为女真人的阶下之囚,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更严重的是,无数无辜百姓或死或伤,颠沛流离,骨肉分散,这种巨大的打击对于享受过文明富庶生活的宋人而言,无异于来顶之灾,悲痛诧异之余,人们会问:为何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最高水准的宋帝国却亡于未曾开化的刚建国不久的异族之手?是谁导致了中国历史上这场国破家亡、天崩地裂的大悲剧?是力图救国利民、提倡新法的官场异类王安石?还是罔顾国计民生、醉生梦死、荒淫无耻的宋徽宗、蔡京君臣?甚或是,大宋开国之初的政策基因?在这痛苦的反思过程中,各种完全不同的见解诠释相继出现,蔚为大观,综其成因,余以为:不外乎内因外因,即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在此我陈述自己的一些见解,借以抛砖引玉,诚请方家斧正。
一内因
除了外因对事物起重要的影响之外,内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起关键的决定作用,靖康之变这场贯穿古今,空前绝后的历史浩劫,客观地说与金国的国力强大不无重大关系,但决定这场悲剧的主导因素并不是由外因所致,我个人认为是由大宋王朝几个主要方面所造成的:
(一)是赵宋王朝开国后各种弊端累积的结果。其一,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造成北宋军事力量薄弱。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因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篡权夺位,屡屡发生,宋太祖本人也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篡得皇位,因而在取得帝位后对武将拥兵自重寝食难安,心存介蒂,欲解之而后快,于是上演杯酒释兵权一场好戏,解除了石守信等统兵大将的兵权以及武将对皇权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北宋政府从此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常常任用文官担重武职,防守疆土,武官位卑职轻,并经常调动,造成主帅和士兵形同陌路,将不知兵,兵不识将,遇上战争,一盘散沙,武将素质整体下降,士兵弱不堪战,即使出现能征善战的将帅之才,也会受到最高统治者的无端猜忌,在瞬夕万变的战场上不能尽施手脚,只能按皇帝意图行军布阵,这就致使北宋军队墨守成规,被动挨打,最终造成不能用将,无将可用的可怕局面。这种贯穿北宋一百六十多年的崇文轻武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