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上海旧区改造和动拆迁评估
前言
旧区改造是指,为了创造城市良好的发展环境,有计划地、成片地改造城市的旧建筑、旧设施和旧产业,建立新建筑、新设施和新产业的一项全方位的社会活动。动拆迁是指,为了进行旧区改造、为了改善市民的居住条件,或是为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拆除住宅、产业用房或其他建筑物,并将予以重新安置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旧区改造必须进行成规模的动拆迁,动拆迁是旧区改造的前期工作,两者往往联系在一起(动拆迁也可能与旧区改造无关)。
1949年以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就陆陆续续地进行旧区改造和动拆迁工作,并取得了成果。大规模的旧区改造和动拆迁,是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并在90年代达到了高潮。几十年来,社会各界尤其是居住条件差的市民,一直对旧区改造和动拆迁抱以期待,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可是,到了21世纪初,对于旧区改造尤其是动拆迁工作,发生了诸多的看法,甚至有某些疑虑和消极的评价。对于一项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引起广泛关注的事物,其功过是非应该予以准确的评说。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负责,也是进一步筹划未来工作的需要。
上海社会科学院房地产业研究中心,在两个多月的调查研究中,多次召开了管理部门、房地产企业和动拆迁机构的座谈会,参考了相关的资料,对上海旧区改造和动拆迁进行了客观的评估,确认它对上海发展的重大贡献和历史地位,指出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提出我们的思考和建议。
鉴于动拆迁是旧区改造的前期工作,是旧区改造的领头指标和象征性指标,加上当前动拆迁问题的紧迫性,所以,在本报告中以动拆迁为主线,尤其在后半部分将更多地讨论它。兹提交以下报告(报告中的数据,凡未注明出处的,来自于公开出版的《上海统计年鉴》和《上海建设年鉴》)。
一、上海进行旧区改造和动拆迁的内在动因
——旧的城市机体严重妨碍了城市的发展
解放前,上海是一座畸形发展的城市,一方面有一些高楼大厦和洋房别墅,有一些规模水平的工厂,有一些象样的水、电、燃气和道路交通设施;另一方面,又有大量棚户简屋和“滚地龙”,有大量夹杂在居民区里的弄堂小厂,有大量缺乏基本设施的小弄、小街、小区。总体上,城市拥挤、设施分布极不均匀、大量底层市民生活环境差,不适应上海解放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解放后至1978年期间,上海没有旧区改造的明确提法,也没有完备的法规。但凭着党和政府的崇高威信和市民的良好配合,进行着适度的旧区改造和动拆迁。如1954年,政府发动市民用以工代赈的办法,组织失业工人参加劳动,填没了肇嘉浜,“滚地龙”,使1700户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间,也采取被拆迁居民自行过渡的办法,建造了数量不少的新公房。1950~1978年,市区共拆除各类房屋46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73万平方米(包括棚户简屋122万平方米),非居住房屋195万平方米;建造了约1580万平方米的新住房,为改善城市环境和市民住宅条件,尽了努力。但总体看来,无法进行思想、策略和措施的根本性突破,旧区改造和动拆迁只能处于摸索阶段(可称为第一阶段),以至进展缓慢。
1978年以前,旧上海遗留下来的城市拥挤、设施分布极不均匀、大量底层市民生活环境差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在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情况还有所恶化。到改革开放的1978年前后,随着城市人口的进一步增长、经济的进一步复兴,市区变得更加拥挤,负载过重下城市病开始全面爆发,居住难、交通难愈来愈严重,水、电、燃气、环保矛盾愈来愈突出,市民的意见愈来愈大。
对于这种严重状况,可用一些代表性的数据(见表1)和情况来说明。1978年同1950年相比,%、。但是,,人均不足2平方米的家庭接近3万户,人均4平方米以下的困难家庭占全市一半以上,上海的住房难是国内其他城市难以想象的;,比1950年只增长了约11%,每万人拥有公交营运车辆却增长了49
.87%,,路少、路挤、人多车少、车挤的交通难可想而知;,苏州河和市内其他小河臭气熏天,黄浦江浑浊不堪……生态环境乏善可陈,导致市区的癌症发病率高冠全国城市之首;……种种情况,不必一一尽述。
表1 上海市1950~1978年城市发展若干指标比较
年份
1950
1978
1978年比
1950年增长%
市区人口(万人)
418
557
人均GDP(元)
455
2499
市区人均居住面积(M2)
人均占有道路面积(M2)
(49年)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