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20课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新中国文学艺术创作的主旋律;五六十年代文学事业的繁荣及改革开放以来文学创作的新成就;新中国影视艺术、绘画、书法和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的迅速发展;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体育强国。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新中国文学艺术成就的讲述,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熟悉的文艺作品,加深对新中国文学艺术创作主旋律的理解,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说明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我迅速提高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艺术创作在五六十年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出现两个高峰,产生许多优秀作品。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颂扬社会义革命建设风貌和改革开放分别是这两个时期文艺创作的主旋律。
,广泛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是新中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
,每个中国人都为之骄傲,为之振奋。从而激励青少年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教学难点:了解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102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你有自己喜欢的文化名人和体育明星吗?能否向大家作些简单的介绍?
承上启下,教师引导:刚才同学们介绍的事例都很生动感人,说明这些优秀作家、文艺明星和体育健儿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都留下了走向成功的轨迹,谱写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我们怎样进一步从他们的成功体会到新中国的崛起呢?怎样为自己的将来也铺设出锦绣前程呢?
讲授新课:
一、文学的繁荣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师: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的基本方针,也是党领导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它是50年代,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来的,至今仍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教师让学生阅读文学的繁荣这一框的内容。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人了新的时代?
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A. 政策英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给文艺创作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 
B. 来源丰富:新旧社会交替阶段的社会风情千姿百态,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无穷的源泉。
教师:“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空前的政治运动,它从1966年开始到1976年结束,历时整整十年,其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造成了极其深远的破坏性影响,知识分子在这场运动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文革开始后,文艺界遭到灭顶之灾,除了少数紧跟当权者外,几乎所有的作家、艺术家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批斗、打击、劳改和迫害,幸存者也都遭受了巨大的身心摧残,给当代中国文艺事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灾难。“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了又一个创作的春天。
教师提问:为什么文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工作者迎来又一个创作的春天?
学生回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