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龙泉青瓷.ppt

格式:ppt   大小:561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龙泉青瓷.ppt

上传人:endfrs 2017/11/10 文件大小:56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龙泉青瓷.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始于南朝,兴于北宋,盛于南宋,古代龙泉名窑是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历史悠久,驰名中外。
青瓷是中国著名传统瓷器的一种。在坯体上施以青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绿色釉),在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我国历代所称的缥瓷、千峰翠色、艾色、翠青、粉青等瓷,都是指这种瓷器。唐代越窑、宋代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等,都属于青瓷系统。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唐代诗人用千峰翠色来赞美青瓷,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也有宋代人描述,凡做出芙蓉样的瓷器,买卖客人皆富贵。生龙活虎茶杯极为别致小巧。我们的青花瓷茶具拥有科学的配方,加上纯熟的技术,抗菌率高达66%以上。因此,皇家精典青瓷观赏性和日用性具佳,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青瓷介绍
龙泉青瓷的发展
南朝:泉劳动人民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吸取越窑、婺窑、瓯窑的制瓷经验,开始烧制青瓷。龙泉查田下保村出土“永初元年”(420)墓葬品中有青瓷“鸡首壶”、“鸡冠壶”、“莲瓣碗”等8件青瓷,皆灰胎青黄釉,为龙泉青瓷的创始年代提供了可靠例证。此时的龙泉窑业规模不大,操作简单,制作粗糙。
宋朝:经五代至北宋早期,龙泉窑业已初具规模,大窑、金村、安福等地已发现当时窑址49处,仅大窑(琉田)村就发现北宋中后期窑址12处。皆淡青色釉青瓷。胎壁薄而坚硬,质地细腻,呈淡淡的灰白色。该时期以烧制民间瓷为主,但也有部分上等瓷器被征为贡品。水上交通的开发,使龙泉窑沿大溪从南区向东区延伸,为龙泉青瓷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南宋: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加之北方汝窑、定窑遭战争破坏和越窑、婺窑、瓯窑相继衰落,南宋统治者为解决财政困难,鼓励外贸,因之龙泉窑进入鼎盛阶段,新的制瓷作坊大量涌现,产品质量不断提高民间传当时有“京官”住此监造青瓷。城东梧桐口村至武溪村有南宋窑址40余处。其时,龙泉青瓷产品远销国内外。
元朝:青瓷生产规模继续扩大,产品品种增多,器型增大。此时龙泉青瓷销量比宋时大幅度增加。后期,随着阶段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加剧,严重影响着青瓷的生产。其时青瓷器的胎骨逐渐转厚且较粗糙,多数瓷窑在坯体成型以后未经很好修整,釉层减薄,器品釉色青中泛黄,造型也不及以前优美。
明、清代:成化、弘治(1465~1505)以后,青花瓷兴起,加之中国航海事业衰落,海上贸易之路变为西方殖民者海盗侵略之路,明王朝实行海禁,青瓷外销量锐减,大窑村、溪口村一带瓷窑纷纷关闭,大白岸村至安仁口村一带瓷窑改烧民间通用青瓷、造型、烧制都不及以前精致。窑数减至160多处。
清初窑场所剩无几。清中叶,仅剩南窖、瀑云埠头村、青溪孙坑村等地70余座窑。产品胎质粗糙,釉色青中泛黄。唯孙坑村范姓窑技艺家传,坚持烧制至民国初期。成极几个朝代的龙泉青瓷之花至此凋零。
民国:清末民初,日本、德国、美国先后有人来龙泉搜罗古青瓷,继之国内大批古董商纷至沓来。由此,一方面引发了龙泉挖掘古窑址和盗掘古墓之风;另一方面一批民间制瓷艺人开始研制仿造古青瓷。此时宝溪一带民间窑厂里虽能仿制古龙泉青瓷,但人数不多,工艺落后,成品率极低,釉色优劣不稳。
南北青瓷的差异
东汉灭亡之后,中国就进入长期分裂割据的时代。因此,南方与北方在青瓷的发展方面很不平衡,北方青瓷的发展要晚于南方青瓷,在质量上大大不如南方青瓷,因此有“南方青瓷”与“北方青瓷”的区别,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烧瓷状况的主要特征。北方青瓷与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纹饰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北方青瓷的器形较大,尊、瓶、罐、钵之类器物居多。胎体厚重,胎色灰白。釉较厚,玻璃质强,流动性大,因而常常在器物的表面有玻璃质流珠现象。釉面往往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微黄。器物多装饰莲花瓣纹、忍冬纹。装饰方法有堆贴、模印、刻画多种。北方青瓷所具有的上述特征,除了制瓷的原料外,它的造型与纹饰风格都与佛教的盛行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佛教的盛行,使北方青瓷在造型、花纹装饰风格上,打下了某些佛教文化的烙印,这也是与南方青瓷不同的一个社会原因。
传说故事来自网络。
哥窑和弟窑区别
龙泉青瓷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白胎和朱砂胎青瓷,著称“弟窑”或“龙泉窑”,另一种是釉面开片的黑胎青瓷,称“哥窑”。“弟窑”青瓷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胜似翡翠。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哥窑”青瓷以瑰丽、古仆的纹片为装饰手段,如冰裂纹、蟹爪纹、牛毛纹、流水纹、鱼子纹、膳血纹、百圾碎等加之其釉层饱满、莹洁,素有“紫口铁足”之称,与釉面纹片相映,更显古仆、典雅,湛称瓷中珍品。
青瓷大师
三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朝兴毛正聪夏侯文
六个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绍斌陈石玄根徐定昌芦苇孙陈爱明陈显林
十六个浙江省省工艺美术大师叶晓春、徐凌、胡兆雄、董冰华、王传斌、金逸林、夏侯辉、竺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