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临床血液学和血液检验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细胞遗传学
分子生物学
溶血检查
血栓与止血
免疫学
细胞形态学
血液病实验室
形态学演变规律
:从原始细胞到成熟细胞,胞体由大逐渐变小,但巨核细胞与此相反,胞体由小变大。早幼粒细胞可比原始粒细胞稍大。
(N/C):细胞成熟过程中,胞核逐渐缩小(巨核细胞例外),胞浆量逐渐增多,由核大浆少变为核小浆多,即由高N/C变为低N/C。
形态学演变规律
(1) 大小:由大变小,红细胞系成熟阶段细胞则核完全消失。
(2) 核形: 由规则到不规则,粒系核形变化最明显,红系无核形变化。
(3) 核染色质:结构由细致疏松逐渐变为紧密粗糙。着色则由浅变深。
(4) 核膜:由不明显到明显。
(5) 核仁:由清淅可见到消失。
正常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原始粒细胞
直径14~18μm,规则圆或椭圆形;胞核大而规则圆形,核染色质呈细颗粒状均匀分布,核膜薄而模糊,核仁2~5个,常为小核仁,清楚易见;胞浆量少,呈透明天蓝色,无颗粒或有少量颗粒。正常血中无此细胞,骨髓中< 2%。
正常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早幼粒细胞
比原始粒细胞大,直径12~25μm,规则圆或椭圆形;核染色质聚集成粗颗粒状,核仁可见或消失;胞浆量较多,染蓝色,核周的一侧可出现淡染区,胞浆内出现数量不等、大小不一及分布不均的紫红色非特异性嗜天青颗粒。正常血中无此细胞,骨髓中<5%。
正常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中性中幼粒细胞
直径10~18μm;胞核内侧缘开始变偏平,或可稍呈凹陷,核染色质呈粗颗粒或小块状,核仁消失;胞浆量多,内含大量细小、分布较均匀、淡紫红色的特异性中性颗粒。正常血中无此细胞,骨髓中约占8%。
正常血细胞的形态特点
中性晚幼粒细胞
直径10~16μm;胞核有明显凹陷,其凹陷不超过假设直径的半径,核染色质聚集成小块状,无核仁;胞浆量多,呈淡红色,内含大量中性颗粒。正常血中无此细胞,骨髓中约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