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六必居”
人们大多知道坐落于前门大街粮食店街的酱菜名店“六必居”,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它的附近,曾经有过一个不为外人知的“小六必居”。
小六必居坐落于施家胡同东口往南一点儿,“小六”是附近居民对它的爱称,也有叫“粮食店”“油盐店”的,其真正的名字已难考证。该店于上世纪70年代初消逝,但它浓郁的北京胡同气息却久远地珍藏于老街旧邻们的心底里。
小六必居是一家典型的京城胡同油盐店,专卖油、盐、酱、醋、碱、矾、糖之类。它面西而立,面宽不足8米,窗底有槽,晚间“上板”。檐下曾有黑色匾额,年久不辨其详。黑黢黢的门,油脂麻花,看不出木头本色的老柜台,柜台后面一拉溜儿装酱油、醋的大缸,缸沿上挂着大小不一的墩子,柜台上蹲着几个带红布疙瘩提手的酒坛和压着玻璃板的咸菜缸。一个大玻璃罩子里面是四五个并排而立的大口糖果瓶子。靠墙是黑黢黢的货架,上面胡椒面、黄花、木耳等百样杂陈。六七十平米的屋子里终日弥漫着花椒、大料的馨香和钻鼻的醋酸。这里灰暗沉闷,却总是购销两旺、人声琅琅,老街旧邻们乐得利用在这儿排队的工夫扎堆儿侃山。
“听‘小六’说,粮食店进白薯了,还是一斤粮票给五斤,麻利儿排队去啊!”
“听‘小六’说,赶明‘红旗谱(评书)’话匣子要重播了,没听着上半段的这回正好续上啦……”一时间,“小六”成了胡同新闻的发布地。
前门大街的孩子们行事都早,记得我不到5岁就去打酱油。第一次赶上排队,漫长的等待中,一遍遍默念着家长教的话“给门拿一斤酱油,一毛五的,给门拿一斤酱油,一毛五的……”赶到跟前,只记得“给门拿”,忘了“一毛五”。售货员是一位笑面大爷,人称“好老头”,拿过我的瓶子闻了闻,二话不说就给灌上了:“三儿,回去跟你妈说,一毛五的,找五分。”钱塞进我的小手,酱油瓶子就顺手撂在后面一个街坊的篮子里,并嘱咐他把我送到家,说这孩子没正形,回去摔了、砸了就得挨揍。
“好老头”说话慢条斯理,卖东西童叟无欺。由于当年是计划经济,环节多,储存时间很长,坏鸡蛋也多。卖鸡蛋时,“好老头”将一枚枚稳稳端放在照蛋器(一个木头箱子,上面有很多镂空的放鸡蛋的窟窿,底下有高瓦数的灯泡照着,坏蛋在强光下会现出阴影)上左右旋转,一双善良的老花眼凝望着你:“瞧好了,坏了就换,出门不管……”
卖油,他总是用墩子慢慢地流尽最后一滴说:“紧打酒,慢打油。看着不显,一年下来够炸顿油饼的!”
卖酒,他会问是你爸喝还是家里来了客,前者就在这儿买,味儿虽薄了点但便宜两分钱。后者,建议你出门去左手的酒铺打,那酒是从顺义厂子直进的,老客多,成色也不敢差了。如果半大小子买酒,他会说:“酒是穿肠毒药,可不敢偷喝哟!”
那时的酱油都是散装的,只有一毛、一毛五和两毛一斤的三种。两毛一斤的基本卖不动,放陈了,就有了哈喇味,除非家里来了贵客,要酱肉才买。醋也只有黑醋、米醋两种。这里东西的价格始终不二,弄得心眼活络,想靠价格差倒腾几分零花钱的孩子们始终无隙可乘。这里的糖果通常不上秤称的,一分一块的水果糖,两分一块的牛奶糖,仅此而已。大人们平日只买几块给孩子解馋。大规模的吃糖,通常是除夕前,到前门大街买上一两斤“杂拌”,给孩子们数着块儿地一分,一个春节都甜过来了。上世纪60年代初,“小六”曾卖过一分钱两块的黑乎乎、黏乎乎的“黑糖”和一分钱一袋的“人丹糖”,惹得孩子们蜂拥而至。时有出手阔绰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