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军民融合寓军于民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建立良好的军民关系是我军的优良传统,也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不断创新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实行军民融合发展,开创了团结和谐的军民关系新局面。
统筹兼顾富国强军兴中华
改革开放初期,在处理国家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时,军队主要是服从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和保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进一步提出国家经济建设是大局的思想,明确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党和国家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大局。进入20 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与此同时,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台海危机相继爆发,国际形势风云剧变。面对国内国外出现的新特点,江泽民同志强调国防建设必须随经济建设发展得到加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要“两头兼顾、相互促进”的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把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进行通盘考虑,把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与中华民族全面崛起的特定阶段联系起来,并赋予其手段和目标相统一的双重含义,则体现了我们党对新世纪新阶段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
风雨同舟真情大爱续篇章
战争时期,军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人民军队为人民”、“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的永恒真理。和平时期,无数优秀英雄儿女,继承和弘扬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用真情大爱续写着新时期军民情谊山高海深的动人篇章。这些年来,军队积极参与抗击洪涝、台风、疫情和冰雪、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减少经济损失数百亿元。仅
2003年,军队和武警部队全力支援地方抗击“非典”斗争,,组织防疫力量对重点部位、重点场所和疫情多发地区进行大面积消毒,18所军队医院精心救治“非典”病人420多名。来自各部队的1383名医护人员,在北京小汤山医院连续奋战50多天,精心救治“非典”患者680名。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武警官兵迅速投入抗震救灾工作,武警8740部队参谋长王毅率领的突击队,在震后迅速做出反应,不畏艰难、不怕困苦,成为第一支进入汶川县城的救灾部队。截至5月17日凌晨,全军和武警部队共投入抗震救灾兵力113084人,参加抗震救灾行动的军用直升机已经达到99架,医疗防疫队伍已有88支,他们争分夺秒挽救生命。全军80位将军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哪里最危险,将军们就冲到哪里;哪里最困难,将军们就出现在哪里。地震使许多重灾区与外界的通讯、交通完全中断。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许少勇少将,带领33名突击队员,采取水陆结合的方式,冒着被巨浪掀翻,滚石砸中,滑落悬崖的危险,率先徒步挺进震区汶川县映秀镇等地。他们用血肉身躯为灾区人民筑起了一道道生命通道。与此同时,在和平时期无硝烟的“战场”上,也涌现了一批批英雄人物和爱国拥军人士。他们的生动事迹,一次次打动着人们的心灵。被驻河北沧州部队官兵誉为“子弟兵的好妈妈”的刘俊丽,在爱人去世、自己又身患绝症的情况下,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