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文档名称:

第12.4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水工.ppt

格式:ppt   大小:2,437KB   页数:3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12.4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水工.ppt

上传人:sanshengyuanting 2017/11/14 文件大小:2.38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12.4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水工.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总结前面的内容:
①砂子要具有良好的级配以及颗粒要中粗(Mx较大)既能提供水泥浆足够润滑性、粘聚性,又能节约水泥。
②石子的DM在规定范围尽可能的大,同时颗粒的级配应根据实验选取最佳级配,即骨料表面积及空隙率要小,又要与天然骨料级配接近,以达到经济要求。
为了满足砼从搅拌→运输→浇注→振捣过程的方便,得到均匀密实的砼,又必须使砼有良好的和易性它包括三方面内容(流动性、粘聚性或抗离析性、保水性);硬化后的砼要承担外荷载作用,必经在规定龄期达到设计强度(影响强度的主要因素是:W/C、fce、骨料特征,养护条件等);建筑物是百年大计,那么砼在工作过程中,又必须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耐久性(最大限度控制W/C、掺外加剂)。兼并了和易性与强度及耐久性三个主要技术性之外,还应考虑经济效益,如何满足这些要求,达到设计标准,这便是我们这一节砼配合比设计的主要目的。
总结前面的内容
(Concrete mix design )
4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Page:2
本节讲授内容: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
;
;
;
;


讲授内容
Page:3
Ⅰ.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概念
1、工程对混凝土的基本要求:
满足和易性要求;
满足设计强度等级要求;
满足混凝土耐久性或设计的其他性能要求;
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节约材料,降低成本。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任务
确定满足设计性能要求的,经济的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数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Page:4
是否可以采用体积来表示砼配合比呢?
可以!但只能用于小型、次要工程、少量砼配制,这主要是由于体积计量较粗糙,精度较差,不易保证质量。
配合比表示方法
▲配合比设计就是根据上面的各项要求,合理选取各组成材料,水泥、水、砂及石子等用量或量间的比例关系。
▲表示方法:也就是配合比的最终结果。
(1)以每1m3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质量(kg/m3)表示:
C=300 W=180 S=720 G=1200
(2)以各项材料间的重量比来表示(通常定水泥量为1)
C:S:G =300:720:1200=1::
Page:5
Ⅱ.配合比设计前所需基本资料
设计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耐久性要求等:
C30P12F150
设计混凝土的工作性要求:
SL:180-220mm
施工环境(温度、湿度):冬季施工、夏季施工;
混凝土工程特点(大体积、大面积等);
混凝土工程部位(桩基、地下、地上等);
施工条件(振捣方法)、施工管理水平及强度标准差等;
了解结构构件断面尺寸及配筋情况,以便确定混凝土骨料的最大粒径;
各原材料性质及技术指标。
Page:6
配合比的设计实际是确定C、W、S、G的量,或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即确定一个函数 f (C、W、S、G)满足:(它受那些因素影响呢?)
一、砼配合比参数的确定原则及方法
1. 设计砼强度:fce(常量)、W/C↓
2. 施工操作和易性:W/C、W及Sp
3. 耐久性:W/C↓、外加剂
4. 经济:C、(W/C↑)
配合比设计原则
基本参数
W/C
W
Sp
f (C、W、S、G)
Back
Page:7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的三个基本(重要)参数:
水与水泥之间的比例关系:
水灰比(水胶比)。
砂与石子之间的比关系:
砂率表示。
水泥浆与骨料之间的比例关系:
单位体积用水量。
调节强度、耐久性
调节流动性
调节粘聚性、保水性
基本参数的意义
W/C
W
Sp
Page:8
(一) 的确定原则与方法:
:
①在满足使用的strength和durability 要求下,尽可能选择用较大的W/C,以节约水泥并降低Heat of Hydration;
②为了满足施工和易性要求,又不能采用过大的W/C ,否则将导致拌和物的流浆和泌水。即slump增大,而粘聚性和保水性交差,最终使和易性不良。
2. 方法:
(1)满足强度下的W/C :
~f28关系,由f28 W/C
W/C的确定原则与方法
Page:9
W/C~f 28关系曲线时,应采用鲍罗米公式:
f28 h = A f ce(C/W-B)初估 W/C
即由混凝土配制强度 f28 h --→ W/C
[note] f28 d --→ f28 h --→ W/C
至于f 28 d与 f 28h的关系将在质量控制时讲。
采用鲍罗米公式估算W/C
Page: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