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哲学于先秦诸子
读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
测绘1302
许亚鲁
1301060207
书及作者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学科奠基人
新儒学三大家之一
一生贡献可概括为“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即其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及“贞元六书”等著作
中国传统哲学
哲学本一西方名词,中国历史上诸种学问,其中有西方所谓哲学之成分者,有先秦诸子之学、魏晋之玄学、隋唐之佛学、宋明之理学、清人义理学。其中魏晋之玄学,即先秦诸子之学之继续。隋唐之佛学,虽亦有甚大势力,然终非中国思想之主流。清代义理之学,乃明代理学之继续。故此小史所述,仅详于先秦诸子之学及宋明之理学。
——序章
一、儒墨之争
二、道法自然
三、阴阳、辩
四、融合继承
主要内容
一、儒墨之争
一、儒、墨之争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子
一、儒、墨之争
孔子很快乐,因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人。他傻乎乎地要复古,但却比当代的儒生要可爱得多,因为他在道德哲学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这些最终成为儒家学说之基础。
墨子很苦。比较以天下大事为己任。眼界很宽。他做什么事情,都要先问问,这个有意义吗?对人民有利吗?所以他很舍不得休息,连听听音乐他都会觉得浪费了时间。
孟子很理想。他建议大家采用禅让制,别老想着把位子留给自己的孩子。他提出的井田制将土地收归国有,然后人民耕种,交纳公粮,其实是一种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制度。
荀子很不简单。作为先秦最后一个哲学家,他的一个学生韩非子创建的法家,直接建立了中国流转至今的国家管理的理念。而他的另一个学生李斯更是直接帮助秦始皇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亲手建立了一个延续至今的国家管理形态。
二、道法自然
二、道法自然
“道”、“常”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以为宇宙间事物之变化,于其中可发现通则。凡通则皆可谓之为“常”。常有普遍永久之义。故道曰“常道”。“道可道,非常道。”
“取天下常以无事”“民之从事,常与近成而败之”“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不知常,妄作,凶”
二、道法自然
“物极必反”
事物变化之一最大通则,即一事物若发展至顶点,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
“反者道之动”“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惟其如此,故“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故“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弱讷”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