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
摘要
混凝土的裂缝是建筑工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分析裂缝产生的原因:非施工因素和施工因素,其中非施工因素又包括设计因素、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施工因素中又包括材料质量控制不当、施工过程控制不当,材料原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施工及现场养护原因、使用原因(外界因素)。提出裂缝处理的方法,通常处理裂缝的方法有以下几种:表面修补、局部修复法、水泥压力灌浆法、化学灌浆、减少结构内力、结构补强、改变结构方案,加强整体刚度、其它方法。重点阐述了坡屋面混凝土浇筑的裂缝防治,坡屋面混凝土施工裂缝防治要注意以下六个方面:工艺流程、混凝土供料手段、混凝土浇筑顺序、混凝土振捣方法、坡地屋面板厚的控制、防渗砂浆找平层施工。下面就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及处理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 1、裂缝 2、成因 3、处理
目录
一、裂缝的产生的成因分析 1
(一)非施工因素 1
(二)施工因素 2
二、裂缝的控制措施 4
(一)设计方面 4
(二)材料选择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 4
三、裂缝的处理方法 6
(一)表面修补法 6
(二)灌浆、嵌逢封堵法 6
(三)结构加固法 7
(四)混凝土置换法 7
(五)电化学防护法 7
(六)仿生自愈合法 7
四、坡屋面混凝土浇筑的裂缝防治 8
(一)工艺流程 8
(二)混凝土供料手段 8
(三)混凝土浇筑顺序 8
(四)混凝土振捣方法 9
(五)坡屋面板厚的控制 9
(六)防渗砂浆找平层施工 9
五、结论 10
致谢 11
参考文献 12
一、裂缝的产生的成因分析
混凝土是一种由砂石骨料、水泥、水及其他外加材料混合而形成的非均质脆性材料。由于混凝土施工和本身变形、约束等一系列问题,硬化成型的混凝土中存在着众多的微孔隙、气穴和微裂缝,正是由于这些初始缺陷的存在才使混凝土呈现出一些非均质的特性。微裂缝通常是一种无害裂缝,对混凝土的承重、防渗及其他一些使用功能不产生危害。但是在混凝土受到荷载、温差等作用之后,微裂缝就会不断的扩展和连通,最终形成我们肉眼可见的宏观裂缝,也就是混凝土工程中常说的裂缝。
混凝土建筑和构件通常都是带缝工作的,由于裂缝的存在和发展通常会使内部的钢筋等材料产生腐蚀,降低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承载能力、耐久性及抗渗能力,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使用寿命,严重者将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很多工程的失事都是由于裂缝的不稳定发展所致。近代科学研究和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实践证明,在混凝土工程中裂缝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其危害程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钢筋混凝土规范也明确规定[1]:有些结构在所处的不同条件下,允许存在一定宽度的裂缝。但在施工中应尽量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裂缝产生,使结构尽可能不出现裂缝或尽量减少裂缝的数量和宽度,尤其要尽量避免有害裂缝的出现,从而确保工程质量。
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很多,有变形引起的裂缝:如温度变化、收缩、膨胀、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引起的裂缝;有外载作用引起的裂缝;有养护环境不当和化学作用引起的裂缝等等。在实际工程中要区别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裂缝产生的形式和种类很多,要根本解决混凝土中裂缝问题,还是需要从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人手。正确判断和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最有效的途径。下面就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控制进行简单探讨。
(一)非施工因素
1、设计原因及因素
(1)设计结构中的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所产生的构件裂缝。
(2)设计中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造成构件的裂缝(偏心、应力过大等)。
(3)设计中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等引起构件裂缝(如墙板、楼板)。
(4)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
(5)设计中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过高,造成用灰量过大,对收缩不利。
设计因素(1)由于借用地质报告造成差错,地基钻探勘测不准,业余设计者错误设计。
(2)图纸采用梁平法,表达较简单,施工单位若素质较差,则不理解。
如某小区在客厅的楼板上有一条与整个房屋长向的垂直裂缝且贯穿。原以为是温度收缩裂缝,经仔细分析。由于下面是地下车库的一道墙,主体下沉与楼板收紧,产生应力而造成裂缝。
2、环境因素。混凝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环境温度发生变化,或水泥水化热使混凝土温度发生变化时,钢筋混凝土结构就产生温度变形。而建筑物中的结构构件在温度变形和约束的共同作用下,产生温度应力,当这种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裂强度时,就产生温度裂缝。如:自防水屋面板上的裂缝;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温度裂缝的特征:裂缝的宽度大小不一,但每一条裂缝宽度变化不大,裂缝宽度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一般会出现表面的、较深的或贯穿性裂缝。其中表层裂缝的方向一般无规律性;较深的或贯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