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高考文言文做题技巧
高考文言文做题技巧
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
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
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 
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三道题。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两遍。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先认真阅读最后一道有关内容分析的题目,把握文段主旨。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一、读分析概述题选项,粗定内容。
文言文考查的最后一个题目是考查对文言文文意的概述或分析,所给的几个选项正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虽有一项“不正确”,但却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正是给我们整体把握文意的提示。
文言语段
二、理解文章内容,抓住人、时、地、事四要素。
在最后一道题目的选项中,错误往往会出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人物混淆、时间混淆、地点混淆、事件混淆。史传文记叙人物,用笔简约,往往几句话就是一个事件,一段经历。因为其记叙的是人,所以事件往往是随着其官职、时间、地点、与其交往的人的改变而改变,所以,我们要注重人、时、地、事这几个要素。其中难点是官职名。
1、关于原文内容
(三)兼职、代理的词语
兼:同时掌管、兼任。
领:兼任。
署:代理,暂时担任。
权:暂代官职。
(四)降职、罢免的词语
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左迁:降职。
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黜、废:废弃不用。
(五)其它
知、主——执掌、主持。
【文言实词题】 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     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      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      【古今异义题】答题技巧:将该词语的今义带进原文,通则对,不通则错
一、语境推义法
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当一句话中有一个词语意义难以确定时,可以先把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而把难以确定意义的词语空置出来,形成一个填空练习,然后选择最适合句意、文义的词语填空,借此确定词语的意义。
如: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先译为:当他用(?)捆绑燕父子的时候
依据句意,括号中填入绳子较为合适,且“组”又带有和“丝线之类有关的偏旁,从而可以确定“组”的含义的“绳子”。
2、关于实词
二、句法推义法
文言文中有互文,对偶,排比等形式的句子,其对应结构中的字词意义往往有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关系,根据文言词句在结构上的这种对称性特点,可以断定该词在句中所起来的语法作用,从而推断出该词的词性和词义。另一方面,根据与某文言实词进行搭配的前后词语的意义词性,通过语法功能来确定多义字词的准确义项。
如:栗深林兮惊层巅
早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
又如: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