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
牛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一科
疾病名称的由来
流行病学特点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特点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诊断
治疗
预后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1967年婴儿结节性多动脉炎
1967年日本川崎(Tomisaku Kawasaki) 详细报导
临床表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 MCLS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疾病名称的演变
发病区域全世界,亚洲为主,尤其日本,欧美
我国 1976年首例川崎病报导
发病率上升,2002年,,呈散发或小流行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流行病学特点
流行病学特点
季节全年,春夏之交
-:1;
年龄 1月-18岁,80%为5岁以下,
全身中小动脉炎性病变-冠状动脉
继发性心脏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病因学
--病因:流行病学、临床表现支持感染(立克次体、丙酸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逆转录病毒),但均未能证实。--发病机制:微生物超抗原激活具有遗传易 感性患儿的T细胞,引发异常免疫反应,导 致免疫性损伤。 超抗原包括葡萄球菌肠毒素, 链球菌红斑毒 素,中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等.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川崎病的发病机制
APCs
T cells
T cells
MHC TCR
B7 CD28
CD40 CD40L
Ag
超抗原学说
TCR Vβ2 chain
Ag mimic MHC
Superantigen
Ag:抗原,
Super-antigen:超抗原,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TCR:T细胞受体
TCR V β chain:T细胞受体可变区β链
超抗原↓ T 淋巴细胞↑(凋亡↓) ↓IL-1,IL-6,TNF-α↑( P53↓) ↓↓B 淋巴细胞多克隆活化(凋亡↓) ↓↓自身抗体 ↓↓血管内皮细胞炎症因子 ↓↓粘附分子(ICAM-1,ELAM-1,MHCII) ↓↓血管壁损害
病因和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