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文献纪录片《黄梅戏》的创作随想.doc

格式:doc   大小:21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文献纪录片《黄梅戏》的创作随想.doc

上传人:好用文档 2017/11/15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献纪录片《黄梅戏》的创作随想.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文献纪录片《黄梅戏》的创作随想
黄梅戏是我国影响最为广泛的地方剧种之一,在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享誉大江南北、海峡两岸,舞台上呈现了《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徽州女人》等经典剧目,推出了严凤英、王少舫、马兰、黄新德、韩再芬等一批艺术家。然而,作为进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名单的黄梅戏,在影像生产和传播中,却一直没有一部与之相般配的纪录片。为此,安庆电视台从2007年下半年就开始筹划拍摄《黄梅戏》纪录片。最后确定中央电视台《见证影像志》栏目为该片的制作团队。作为央视一档以纪录片、专题片为主的文化类节目,它致力于提供当代中国现实社会的深度写真,通过独特的观察方式描摹中国改革时代的历史画卷。选择这样的合作团队,将《黄梅戏》打造成精品项目成了中央台与安庆台的共同目标。从2009年3月份开机到10月正式播出,历时半年的拍摄及两个月的后期制作,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有关黄梅戏全景式的纪录作品诞生了。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整体史学观照黄梅戏艺术的文献性作品,全面展现了黄梅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影像构建中的整体史观
《黄梅戏》在策划初期,采用“大历史观”的理念和方法来观照黄梅戏百余年的历史,这种理念一直贯穿剧本写作、前期采访、拍摄和后期制作中。
《黄梅戏》虽然讲述的是黄梅戏这种源于乡野的民间戏曲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却不是非常狭隘地单讲黄梅戏。不论是黄梅戏的起源、发展,还是黄梅戏圈内的传奇人物,都是置于大背景下做“以大观小”的讨论,力图让看似“孤立”现象在文化因子错综复杂的大构架中找到合适的坐标。在开篇第一集《乐起石牌》中,电视画面中徐徐呈现的是光怪陆离的十里洋场、熙熙攘攘的汉口码头,配合这些历史镜头解说词中出现了“上海外滩公园已经落成11年,并建成了中国第一条铁路;武汉的对外贸易额开始超过广州,达到3588万两白银,仅次于上海;太平洋彼岸的美国科学家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等等,在一段宏观叙述之后镜头拂开层层云雾,飘然降落到长江古城安庆上空,此时解说词转到“这时候的安庆成为安徽省会已经一个多世纪。18年前,太平天国时期被破坏了的城垣早已修复,两江总督曾国藩下令新筑的月城直抵江岸,成为老城的新景。倡导洋务运动的曾国藩又创设安庆内军械所,制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自制小火轮,
安庆城外的长江水面不再平静。”这些解说词看似与黄梅戏关联不大,甚至有些游离主题,但是这些因素却是伴随着黄梅戏诞生须臾不离的社会背景与文化生态。种种宏观叙述昭示着古老的中国正翻开近代史的一页,中国社会正在酝酿着一场深刻变革。时代的风气也将吹拂到安庆城外山村乡野,黄梅调《烟花女自叹》中随即出现了留声机、新式绸裙等新鲜词汇。不仅于此,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能够更深刻影响到黄梅戏艺术风格,相比于昆剧、徽剧等古老剧种,黄梅戏多了不少世俗的味道,卖饭女、烟花女等市民人物成为舞台的主角,即便是农民也富于近代色彩,他们对于物质和***的追逐更加大胆、泼辣,在黄梅戏中呈现一幅犹如18世纪意大利“风俗喜剧”的斑斓画卷。
整体史观强调时空两大要素。《黄梅戏》在时间轴上梳理了百余年黄梅戏的发展历史,也映射了近代中国的百年沧桑。如第五集《小辞店》中描述道“2009年7月10日这一天下午,安徽黄梅戏学校07级表演2班,正在排演一出名为《小辞店》的黄梅戏……”,54年前同样是一个15岁的女孩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