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闪光灯记忆——从昙花一现的瞬间说起
1 引入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们面对一闪而过的画面或者经历昙花一现的场面,这一瞬间的过程被我们精确而深刻地印刻在脑中。就如同2008年中国四川发生的灾难性的大地震,当你得知消息的那个瞬间,你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吗?奈瑟尔与哈斯茨(Neisser& Harsch,1992)曾研究了一种特殊的记忆类型,称之为“闪光灯记忆”。使用“闪光灯”一词是因为人们认为这类记忆活动就象照相机的闪光灯一样,能够引起持久且栩栩如生的记忆;而该种记忆则用于描述对一种稀奇、新鲜、重要的私人事件(如毕业、结婚、分娩及个人不幸)或公众事件()的具体形象记忆。这些记忆的情感内容在心理学领域已被讨论了很长时间,如一些研究者认为伴有记忆的情感会强化这些记忆(Brown& Kulik,1977)。
记忆功能对我们十分重要,相当多的日常事务都依赖于我们的记忆,而且我们对日常行为的记忆情况令人满意。然而有时,记忆却不那么可靠,心理学家同时发现让个体把对某些时间的不可靠记忆与对另一些时间的可靠记忆相调和是相当困难的(Neisser& Harsch,1992),实验室也有一些证据表明记忆是重构性的信息,其似乎成了真假事件的拼凑物(Loftus,1979)。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讲述人们对一瞬间发生的重大事件的记忆能力,你将从中发现,我们的记忆是如此不可靠,让人难易琢磨。
2 研究目的
1986年2月28日美国东部标准时间刚过11点钟,“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不久后随即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这是一场举世震惊的悲剧!但其却在客观上为心理学家探究“闪光灯记忆”的性质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人们的“闪光灯记忆”是否准确?这成为了本实验所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3 实验研究
参与者
1986年的研究中,来自埃默里大学某心理学课程班级大一新生共106人参与;1988年的研究中在原有106人的基础上,只有44人继续参与(其中男性14人,女性30人),此次参与者每人均可获得53美元的报酬;1989年的研究中在原有44人的基础上,仍有40人继续参与,此次参与者每人均可获得5美元的报酬。
实验设计(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自变量:时间
因变量:信心度利克特量表的值;回答内容准确度编码
研究程序
1986年2月29日(“挑战者”号发生爆炸的第二天)
让参与者填写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1)自由描述是如何得知该惨剧的;(2)回答一些关于该惨剧的具体问题:如“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你当时在哪里?”、
“然后你又去做了什么?”
1988年秋
研究并未提及“挑战者”号爆炸的惨剧。实验要求其对“挑战者”号爆炸的惨剧进行回忆,测量方法是填写一份与两年多前相似的问卷,只不过在第二部分的题目后附有一个关于回答信心评判的5点量表(注:其中1=“只是猜测”,5=“绝对确信”),并在最后问其是否填写过一份类似的问卷。
1989年春
研究者同样未告知参与者实验目的。方法是采用认知访谈法(用于努力使参与者重现其得知灾难后的具体情景)单独访谈,时间为每人45分钟,研究者因自身基本不知道参与者记忆的准确性而不会对参与者进行微妙的反馈;分别呈现1988年与1986年的两张试卷,进行新旧回忆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