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养殖的概念及方法
养殖的概念及方法
一、概念
养殖是指在专有或租用的水域内将自然发生的或人工孵化的鱼贝类种苗用网箱、围池、围湾、筑堤、悬挂等方式进行放养,并积极实施对对象生物的栖息环境进行管理,使其成长到商品规格的生产方式。
第四章养殖的概念及方法
二、养殖方法
依设施分:池式、水田、网箱、海面区划、浮筏、
固定式养殖
依水质分:淡水、海水养殖
依流态分:止水式、流水式、循环式养殖
依种苗分:完全、非完全式养殖
依投饵情况分:给饵、无给饵养殖
第四章养殖的概念及方法
1. 池式养殖
用水泥预制件、石板、尼龙布、石头、泥土等做成蓄水池,可以给排水的养殖方式。主要养殖对虾、牙鲆、贝类及其育种。
养殖池分:亲鱼池、产卵池、孵化池、养成池、
越冬池。
建池注意事项:a 取水方法、取水量
b 水路的大小、附带设施
c 充氧方法
d 排泄物的净化方法
e 作业性的难易程度
f 成本
第四章养殖的概念及方法
2. 网箱养殖
用钢材、木板或竹子等做成框架,在上面缝合网衣后浮在水面或吊在海中的养殖方式。主要养殖鱼类。(第五章详细讲述)
3. 海面区划养殖
在湾口、海峡用网拦截或用带有水门的堤坝拦截而进行的养殖方式。主要养殖鱼虾类。
4. 浮筏养殖
用浮子、排筏将养殖笼吊在海中的养殖方式。主要养殖贝类、牡蛎、海带、裙带菜等。(第六章介绍)
第四章养殖的概念及方法
三、养殖的必要条件
1. 养殖用水
a 水温:保持适合养殖对象生长的水温。
b 水量:充足水的交换量。
c 水质:溶解氧充足,且不含有氨、亚硝酸及其它有害物质,盐分适宜。
2. 苗种
养殖用苗种分天然苗种和人工苗种,要保证苗种的来源和质量。
3. 饲料
a 天然饲料:数量、鲜度难以保证,营养不均衡,易污染水域。
b 人工饲料:可添加营养剂,较易存放。人工配合饲料的形状有粉末、颗粒、棒状等,形态又分干湿两种。
人工放流
人工放流就是把人工培育的鱼苗,放流到海洋里生长,借以增加资源,提高捕捞量。
人工放流增殖的类型主要包括:减轻损失、增加数量和生物群落改变(移植)等。
减轻损失:是为了补偿由另一种开发活动引起的渔业减少。
增加数量:其目标是通过增加鱼的现存量来提高渔获量。
生物群落改变(移植):包括将外来(exotic)种有目的地或非正常地引进当地鱼类群落。
人工放流增殖的类型
类型
放流种类
实例
关键假设
减轻损失
土著种或近缘种
太平洋鲑、鲟和里海mahi sephid
栖息地发生改变或演替,环境容纳量变小;渔业受到补充限制
增加数量
土著种
大马哈鱼、扇贝,太平洋鲑,灰鲻
渔业受到补充限制,栖息地环境容纳量变小,放流种群与野生种群兼容
生物群落改变(移植)
外来种
条纹鲈、太平洋鲑、贝类
移植种的特征在新环境里与原环境类似,栖息地环境容纳量变小,本底资源将保持不变
人工放流
减轻损失和增加数量放流的关键是确保放流种群不危及野生种群遗传结构的安全。
外来种的引入存在着很多特殊的问题:
可能产生不可预期的生态影响;
可能将水生病原体引入;
在新水域里引进种的生物学特征会与其在原产地时有所不同。
人工增殖放流,在什么水体增殖什么鱼类、这些鱼类增殖后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什么样的影响都应作全面的考虑与评估,而不能随心所欲,率性而为。
人工放流的苗种的来源主要是人工繁殖。
放流技术
放流技术大体上包括放流位置选择、放流体长、放流数量和捕捞管理策略等。
确定放流体长是放流技术中首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同种有不同的要求, 中国对虾的放流体长以3 cm 为宜。
放流位置的选择至关重要。在相同位置, 不同天气条件对放流效果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
在一个水域进行增殖, 空间、饵料等都有限, 放流量超过一定数值后, 增殖效果反而下降。
采用何种收获策略将直接影响到渔业资源的增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