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有关幼儿园创新教育的探索论文(共2篇)
第1篇:关于幼儿园创新教育的探索
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育应当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成人相比,幼儿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强,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他们敢说、感想、敢做,因此,幼儿期正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黄金时期,幼儿园创新教育是决定幼儿知识灌输质量的关键。
一、教育观念要更新、创新意识要树立
历年来,幼儿园教育呈现小学化现象,重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轻主体意识、学习兴趣,幼儿整日围着教师转,对教师的话唯听是从,机械地记诵不感兴趣的东西,是被动的沮丧的学习者。教师也好象是知识的传声筒,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上课是基本活动,“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做,幼儿看”、“教师指示,幼儿做”,完全忽视幼儿自我学习的愿望,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严重束缚了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创造思维,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难以体现。因此,深化教育改革,重塑幼儿园质量观,是当今幼儿教师的首要任务。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引导者”,“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要创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坚信每一个正常的幼儿都有创新潜能;坚信人的创新能力及其发展有类型和层次上的差异,注重个性因材施教;坚信幼儿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坚信幼儿是创新教育的主体。因此,创新型的教师应该独立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照本宣科;在课堂中尽量减少对幼儿同一的约束和要求,应发散幼儿的思维,体现课堂的灵活性;允许幼儿提出意见,并共同探讨解决办法,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自信心,真正以“支持者、合、引导者”的身份与幼儿共同成长。
二、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在我国的幼儿教育实践中,由于幼儿年龄和性格方面的特点,教师一直处于中心位置,安排一日活动与生活、制定各项规则,幼儿消极的服从,这种活动组织模式在不知不觉中扼杀了儿童最宝贵的主动性、创造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有利于解放思想,焕发自尊、自强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他们敢于创新。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必须形成发展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为创造性活动从本质上讲就是与众不同,有创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须有‘自由感’和‘安全’感。”因此,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是每一个幼儿教师的职责,也是新《纲要》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教师要努力争做幼儿的朋友,当幼儿想做新鲜事而毫无把握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幼儿鼓励。
三、传统教育模式要改革
开展创新性教育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体制以教师教、学生学,单一的知识灌输为主,教师简单的“用教材”、“教教材”,花大量时间“找教材”,或习惯性的沿用“好教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育的效果,阻碍了教师灵活、创造性的组织教育能力的生成与提高,而幼儿也是机械地接受知识,创新在活动中根本得不到体现。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创新教育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创新性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使学生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因此,为对幼儿实施更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