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一见如故
就在
JUST AT MENDONG
组员:陈骋王园
01
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改造后空间设计探讨
目录
改造背景
理论支撑
物质文化
非物质文化
游客感知
案例借鉴
不足与展望
02
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改造后空间设计探讨
改造背景
1 政策背景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建设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是城市现代化的必要内容, 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环节。我国从1986年开始提出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此后通过各种立法和条例不断的完善和丰富。
1986年
1994年
2002年
2005年
2008年
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式提出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概念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发布正式提出历史街区的概念
以《文物法》颁布为标志真正进入名城保护制度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发布
国家颁布《历史文化名城名村保护条例》
2 社会背景
当前白银时代,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进程中,文化创意产业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重要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被称为“南京之根”的老城南,多年来一直是南京城市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争议不断的地区,一度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
黄金时代
白银时代
房价一涨均涨的时代
房价有升有降,土地市场内冷外热
03
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改造后空间设计探讨
改造背景
3 现实背景
南京城南历史城区的保护情况也岌岌可危,近年来,现状历史街区仅保留少量历史建筑,其余传统建筑正遭拆除,甚至部分地段已遭完全拆毁的严峻形式。整体环境风貌遭严重破坏,使街区的保护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在已拆除、破坏的区域依然能够辨析其历史空间结构以及城市肌理关系。使得老城南历史街区研究极为紧迫。
根据《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和《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和城市设计》,老门东的大量民宅和和街巷都应该保留。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应确立“整体保护、有机更新、政府主导、慎用市场”的方针,采用“小规模、渐进式、院落单元修缮”的有机更新方式,不得“大拆大建”。
2011年6月
2011年12月
2013年6月
《城南门东雅居长乐渡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政策方案》
《城南历史城区门东箍桶巷示范片区保护与复兴设计方案
城南历史地区门东c2地块保护与复兴设计方案
04
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改造后空间设计探讨
理论支撑
活态传承,是指在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其发展的环境当中进行保护和传承,使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过程当中得以自然传承与发展的传承。
活态传承不仅能实现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保护,更能达到依附于物质文化遗产而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
活态传承是区别于以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用文字、音像、视频的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方方面面的方式。
但是,实践过程中我们缺少的是对寻常百姓文化传统价值的认识,缺少对流逝时间的理解、对无形文化空间的认识。我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由我们自身构筑起来的一个赖以雄厚生存的活的文化史,而这种文化才叫做活态文化。
活态传承的缺失
06
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改造后空间设计探讨
物质文化
1 建筑整体分析
2 单体建筑分析
3 街巷肌理
4 院落布局
07
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改造后空间设计探讨
1 建筑整体分析
全局观察建筑整体布局,会发现传统民居区保留了完整的区域建筑布局整齐、规律、富有鲜明的层次性;城市化进程影响的区域建筑布局相对散乱、无固定原则、建筑形态及尺度变化突兀。
老门东历史街区建筑分布图
老门东历史街区建筑鸟瞰图
08
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改造后空间设计探讨
门东老住宅区建筑密度一般高达 60%,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不足 6 ㎡,户均居住面积不到 20 ㎡。可以说这里的建筑密度绝对超过 60%,人均或户均居住面积比典型地段测算值会更加低,这样高的建筑密度无论是居住质量、居住环境及日常活动都已是极其严峻的问题,更别提现代生活条件下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
老门东历史街区建筑密度图
09
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改造后空间设计探讨
建筑轴向分析
老门东历史街区建筑肌理的整体轴向为南北方向并存在一定偏角,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南正北,其形成缘由与其老门东区域乃至整个老城南整体空间机构布局脱离不开,老城南历史城区在整个南京城市布局中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正南正北,对应其明城墙、外秦淮河、中华路、建邺路及白下路均没有形成正南正北正东正西的分布走势,而是附带一定角度。
老门东历史街区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