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灾后的心理互助
摘要:地震过后,学生需要心理重建。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发挥学生潜在的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心理互助的形式主要有设立心理互助员,成立心理互助组,开展互助式心理辅导,开展心理课题研究,组建心理社团等。学校要把心理互助作为促进学生心理重建的重要途径,要为学生心理互助创造条件。
关键词:心理互助;心理健康教育;学生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以后,由心理专家、心理工作者组成的心理救援队伍开赴灾区,对受灾人员实施了心理救助,许多学校也都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及时缓解了人们的心理危机。然而,地震给学生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还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或数周,或数月,或数年。有些学生在学忆力减退等。对于个别心理障碍严重的学生要给予一对一的心理治疗。而对于广大灾区学生来说,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需要彼此之间的心理互助,即让学生通过各种行为,彼此有意识地施加心理影响,使参与其中的学生获得安全感、尊重感、价值感,形成积极心态。经历了这场重大灾难,学生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心灵创伤,在心理重建的过程中都需要得到心理帮助。学校要创造条件,加强学生之间的心理互助。
心理互助作为学生自我教育、心理重建的重要途径,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心理互助员”是经过一定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培训,有较强交往能力的学生。“心理互助员”是心理健康“辅导员”。同学之间往往能够相互敞开心扉,说心里话。“心理互助员”平时在与同学交往中能主动运用学到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排解心理困惑。“心理互助员”是学校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交往中或通过心理互助热线,“心理互助员”能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反映,从而可以对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心理疏导,以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形成愉快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健康的心理,乃至个性的改变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成立心理互助组主要是为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心理互助组”的规模小,成员的心理距离近,具有明显的“社会助长作用”、“一家人效应”、“自己人效应”等,这些都为实现心理互助提供了有利条件。
“心理互助组”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员之间能够在知识和信息上充分交流,在情绪、意向、态度等方面相互影响和促进。学生都有认识自己的愿望,虽然每个人有一定的自我分析、自我判断、自我思考、自我选择和扬长补短的能力,但“知人易,知己难”是不争的事实,学生需要别人帮助自己、认识自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仅需要别人关注,而且需要别人的支持和鼓励,尤其是遇到挫折时。“心理互助组”可以开展敞开心扉活动,互赠格言活动,心理拓展活动等。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增强交往的愿望和能力;可以给予学生必要的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化解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问题,排解心理障碍;还可以给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帮助别人的机会,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使他们获得价值感、力量感,增强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
教师要对心理互助组的成立加以引导。成立心理互助组坚持自愿原则是必要的,但心理互助组的成员组成也要保持平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