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论南方少数民族口头文学中的生态观.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南方少数民族口头文学中的生态观.doc

上传人:好好用的文档 2017/11/16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南方少数民族口头文学中的生态观.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论南方少数民族口头文学中的生态观
【摘要】南方少数民族的口头文学体系中,包含着许多保护生态和谐的观念。少数民族群众把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观念,以各种形式融入到口头文学中,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口口相传。作品对生态和谐思考的表达方式虽然感性、朴素,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法律、经济内容。
【关键词】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生态和谐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南方少数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口头文学体系,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故事、传说、歌谣等。在这些浩如烟海的口头文学中,包涵着丰富的生态保护内容。少数民族群众把他们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观念,以各种形式融入到口头文学中,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口口相传,使生态保护的知识深深植入一代又一代人的头脑中。这些知识既有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的深刻思考,又有对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和谐发展的认识,还有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关系的认识,形式多元,内涵丰富。

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关系的认识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保持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是保障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条件。生活在地理环境复杂、自然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对此有非常深刻的认识。少数民族的许多口头文学中,都反映出他们维护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强烈愿望。他们常常把人的生存发展与某些生态要素的生存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共命运的氛围。在这方面最常见的比喻,是将人的成长与树木的培育联系在一起。广西金秀瑶族的《满月酒筵彩话》唱道:“愿你家金童,长得像深山楠竹,活得像崖上青松。”①广西融水地区的侗族《发彩竖新屋歌》唱:“生男壮像杉木树,生女好比竹笋齐。”②云南那马人(白族的一支)在婚礼上,老人会念道:“生儿像松树林一样成长,生女像栗树林一样茂盛。”③虽然是不同地方的不同民族,歌词咏唱的内容却惊人地相似。他们把树木的生长作为生活幸福与孩子成长的喻体,耐人寻味。可以看出,在南方少数民族的观念中,自然环境中的各类生态要素都是平等的,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宰,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侗族古歌唱道:“鲤鱼要找池塘中间来做窝
,人们也会找好的地方来落脚,我们祖先开拓了路团寨,建起鼓楼就像大鱼窝。子孙万代像鱼群,红红绿绿出出进进多又多。”④他们以鱼群比喻民族的繁荣,把自然资源的繁茂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具有深刻的生态哲理。正是它们在群众中的传播,约束和限制了人们对自然过分的索取,维系了少数民族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令人惊叹的和谐关系。

关于生态系统各要素和谐发展的认识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南方少数民族形成了对生态环境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保护的朴素思想。他们意识到,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是普遍联系和紧密相关的。例如,广西贺州瑶族的谚语称:“绿了荒山头,千沟清水流。”⑤广西都安瑶族的《说亲词》唱道:“树矮无鸟站,门低没客来。”“是水才有鱼虾游恋”,“是林才有山鸟啼鸣。”⑥巴马布努瑶的“敬碗酒串肉”词唱:“千谢万谢哎!鹰谢千重山,鸟谢万重岭,山高才有鹰站的地方,岭大才有鸟飞的竹林。千谢万谢哎!鱼谢千江水,星谢万重天,水长才有鱼来游,天高才有星子亮。”这些口头文学反映出他们对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刻认识,进而形成了他们对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的观念。

由于具有生态保护系统性的观念,少数民族群众深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