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第3章审计目标
2
审计目标概述
审计目标的含义
审计目标是在一定审计环境下,审计行为活动意欲达到的
理想境地或状态。
审计目标的意义
审计目标在审计理论结构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审计目标是审计行为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审计理论
联系审计实践的桥梁
审计目标对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有着直接的影响
3
民间审计目标的历史演变
查错防弊阶段(20世纪30年代以前)
审计的目标是揭露管理人员在业务经管过程中有无舞弊
在社会经济格局中,受托的经理人尚未形成一个明显的社会阶层,所有者
阶层在财产委托受托责任关系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同时也掌握着选聘注册
会计师的委托权。
对注册会计师而言,使委托人满意的工作就是完全向所有者负责,维护所
有者的利益。
20世纪初资产负债表审计的出现,使得审计目标从查错防弊验证资产负债
表的真实公允方向转换
4
民间审计目标的历史演变
验证会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阶段
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
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在《独立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的检查》正式将
审计目标定位于“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进行验证和报告”
思考:促使审计目标转变的原因何在?
5
民间审计目标的历史演变
双重独立审计目标的阶段
这一阶段以1988年AICPA第53、54号《审计准则公告》的发布为标志,
AICPA 于1988年发布了第53、54号《审计准则公告》,将审计目标转
向“同时强调查错防弊和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
20世纪60年代以后,企业管理人员欺诈舞弊现象不断增加,社会对审计
师应承担查错纠弊责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观念深入人心,法院判决几乎一
直倾向于社会公众的需求。
7
民间审计目标的历史演变
以降低信息风险为主要审计目标阶段(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改
进企业报告》为标志)
促使独立审计目标向降低信息风险转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在不断扩大
–《改进企业报告》中提出了对审计报告改革的建议,
增加对非会计信息评价的内容
经过长期的实践,审计职业已初步具备了审查企业管理活动信息的能力
迎合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维护审计职业的生存与发展
8
几点结论
社会经济环境很大程度地影响着独立审计目标的定位。审计经济结构及
企业权责结构的变化,是导致审计目标变化的主要动因。
从审计服务的需求者来看,在社会经济结构及企业权责结构中占主导地
位的需求者掌握着独立审计目标的签约权,其他需求者则只能依靠司法
力量消极地表达其需求,不同的需求者之间的矛盾激化到影响社会经济
秩序时,政府参与独立审计目标的签约就成为调解矛盾的权宜之策。
9
几点结论
作为“经济人”的注册会计师,经济利益是其考虑是否接受某一独立审
计目标的首要因素,审计技术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审计目标的
确立,技术与经济利益是互动的。
独立审计目标的确立对社会经济环境也将产生一定的反作用,不当的目
标定位将无法平衡社会经济结构中各种不同利益关系及解除受托责任,
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秩序的稳定。因此,确立审计独立目标应更多地考虑
社会经济的全局。
10
我国财务报表审计总体目标定位
2010年11月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
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二十五条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是:
(一)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获
取合理保证,使得注册会计师能够对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按
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审计意见;
(二)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根据审计结果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
并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P133)
几个关键词
错报:是指某一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与按照适
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应当列示的金额、分类、列报或披露之间存在
的差异。错报可能是由于错误或舞弊导致的。
合理保证: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提供的一种高度但
非绝对的保证。
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P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