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发展和含义
摘要:马克思自由观的内容十分丰富,具有多层次性。马克思自由观的思想随着他思考的深入而不断演变,最后发展到《资本论》时期才日渐成熟。成熟时期马克思的自由观是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的,具体的分析资本主义的自由和共产主义的自由,把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作为理想。
关键词:自由生产方式现实劳动科学含义
中图分类号:TQ062文献标识码: A
马克思自由观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理论研究阶段,他对自由的探讨有不同的角度和看法。从《博士论文》到《资本论》,马克思自由观不断深化和走向成熟。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十分重视自我意识,认为它具有最高的神性,自我意识是哲学精神的体现,所以,马克思要求在现实中和定在中实现自由,反对在脱离现实的抽象个别上研究自由。这个时期的马克思把自由和宗教对立起来,因为马克思认为自由是理性所固有的,宗教是无理性的表现。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认为自由是精神的本性,精神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思想自由是精神的无限丰富性决定的,他认为自由的出版物是精神自由的最好体现。这个时期马克思诉诸国家和法,希望国家能够实现思想自由和出版自由。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时,马克思依旧把自由看成是精神的本性,但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法哲学,不再诉诸国家和法而是批判国家和法。这个时期,马克思虽然从精神出发去论证自由,但并不满足抽象的思想自由,而是强调现实的自由,强调理性的批评和自由的统一。
总的来看,马克思的自由观在这个时候还处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影响下,他强调的自由基本属于政治自由范畴,带有一定的空想性质。
到《德法年鉴》,马克思认识到资产阶级讲的自由是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是为私有制服务的,他不再以思想自由和政治自由作为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而是主张人类革命、人类解放。只有个人在自己的社会生活中,实现了个人的本质,成为类存在物,只有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为社会力量,不把社会力量跟自己分开,人类的解放才算完成。马克思认为人类解放必须否定私有财产才能实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自由观有了巨大的发展。在《手稿》中,马克思不再把自由看成是精神的本性,而是看成人的本质的改造世界的活动。马克思从生产劳动出发去说明历史,把私有制社会看成是生产劳动异化的结果,把未来的共产主义看成是这种劳动的实现。同时,人们通过改造世界的活动,使自己成为类存在物,并与其他人发生关系,从而实现人与人的统一。只有这样,人才是真正的自由。马克思把自由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私有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异化现象对立起来。他认为异化劳动产生私有财产和私有制,异化劳动和私有制通过人与自然脱离、人与人分裂,使人处于不自由和奴役当中。马克思认为要实现自由必须扬弃异化。
这个时期马克思还处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下,自由观还有很大的局限性,马克思把自由看成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劳动,但这个劳动是一种理想的劳动而不是现实的劳动,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也不是现实的自由而是绝对的自由。从这种自由观去说明共产主义,不能深入论证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就没有超出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
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不再从思想自由和人的本质去说明自由了,而是从物质生产和阶级出发去说明自由。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