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因盐而兴的历史名镇—涛雒镇.doc

格式:doc   大小:40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因盐而兴的历史名镇—涛雒镇.doc

上传人:endfrs 2017/11/17 文件大小:4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因盐而兴的历史名镇—涛雒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因盐而兴的历史名镇—涛雒镇
日照市盐务局孙传松
日照市涛雒镇,位于日照沿海中部,北靠日照港,南临岚山港,同三高速公路和204国道贯穿全镇南北,全国食盐定点生产企业—日照市廒头盐场坐落于镇北。
该镇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资源丰富,拥有万亩珍珠水稻区、万亩生态绿茶园、万亩淡水养殖区、万亩海水养殖区,由此获得了“鱼米之乡”的美誉。涛雒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这里曾是莒国国君祭祀太阳和祖先的地方,这里是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的故乡。近年来,涛雒镇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特色文化乡镇、山东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山东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涛雒镇的“发迹”缘于一个“盐”字,是盐把她推向了历史的前台,成就了她今昔的辉煌。

涛雒立村于西汉,原名北店,后称涛洛,金代置日照县,涛洛升格为镇,清代改称涛雒。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日照地区已开始产盐,并设有盐官,涛雒镇为其产盐重地,但制盐工艺以煎煮为主,相当落后,难以形成规模。唐宋时期,日照地区因为有盐场和盐官,成为琅琊一带富庶繁华之地,涛雒镇
就是日照的一大盐埠和码头。唐朝时,这里还生活着从朝鲜半岛贩运来的新罗奴隶,人们世世代代以晒盐捕鱼和务农为生。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朝廷始设密州涛洛场,为当时山东地区最大的盐场,“一岁鬻三万二千余石”,能满足密州及沂、潍二州的需求,并通商销售于其他地区。后几经裁并,元代复立涛洛场,设涛洛场司令,罢胶、莱、莒、密盐使司,明清时改称场课大使。明代山东有盐场19处,涛洛场排在信阳场之后,位居第二。
我国古代,盐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盐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方有了国家的支柱产业,必然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也是古今一理。涛雒镇有盐场和盐官,发展盐的产销和槽运,涛雒镇商业随之兴起。盐商来来往往,衣食住行、雇工收货,不但带来了商机,也带来了全国各地的信息,促进了人们观念的更新和改变。同时,涛雒镇也开始通航,古称“涛雒口”,往来船只熙熙攘攘,全镇百姓也跟着忙活起来。

新中国成立以前,涛雒镇的鼎盛时期是清中期到抗日战争爆发前。
清初实行海禁,严禁通航,涛雒镇商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因为有盐业支撑,涛雒镇避免了一蹶不振。康熙二十二年,海运渐开,从涛雒口到栈子新口(
涛雒镇的另一码头)“估客云集,货船萃焉”。各路商贾纷纷来此立字号,开店铺,涛雒镇逐渐发展成为日照南部的商业重镇。乾隆五十年(1786年),晋商来到涛雒镇做生意,并在繁华地段盖起了3幢山西风格的木质楼房。道光十四年(1834年),晋商张元资又在涛雒开起当铺,立号“德元”。
咸丰年间,涛雒人丁开轩立“广记”商号,收购土特产品销往上海,再运回各种洋货。全盛时期,“广记”有大风船4艘、土地2500亩,为涛雒镇最大的商号兼地主。“裕源”商号则依托便利的盐资源,腌制“裕源”牌京冬菜,畅销京津沪,并远销东南亚。咸丰九年(1859年)冬,清洋务运动代表人物郭嵩焘以钦差的名义巡访河北、山东沿海,最后一站到达日照。时任日照县令的朱子湘向他详细汇报了日照县的情况。郭嵩焘在日记中记载了朱县令的汇报。朱子湘说:“……铺户之多则涛雒口为最,以涛雒系盐场、盐大使焉,为海口一大镇,铺户约百余间。”朱县令说得很明白,涛雒镇商业之所以发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