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大头医生
编辑整理
流行病学
到目前为止,世界文献共报道29例,国内也有少数报道。
病因
病因十分复杂,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亦和其他良性肿瘤一样,内因和外因是引起肿瘤的重要条件。
发病机制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一种以脂肪组织为主的肝良性肿瘤,典型者包括平滑肌、血管及成熟型脂肪细胞三种组织学成分。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肾脏较为常见,而发生于肝脏则少见,然而这两者之间又密切相关。Roberts等报道50例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5例伴发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提示在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人群组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临床表现
男女均可发病,一般病史较长。临床上可无任何不适,肿瘤增大后可表现出右上腹部不适、疼痛等。
并发症
肿瘤增大后可表现出右上腹部不适、疼痛等。
其他辅助检查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平扫时,表现为一境界清楚、边缘完整的不均质性占位病变。在低密度肿块内含有CT值小于-30Hu的较低密度区,强化后,较低密度区无增强效应。同时CT亦可测定肿块的大小、部位等。
。因此,通过肝动脉造影可显示肿瘤血管从而作出诊断。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肝动脉造影时,表现为肝内多血管性的占位性肿块,肿瘤新生血管丰富,伴有或不伴有动静脉分流。
诊断
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主要依靠CT、动脉造影及B超等手段进行诊断。
。
。
鉴别诊断
CT对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具有特异性的诊断价值,因为CT值小于-20Hu的肿瘤部分提示脂肪组织的存在。正常肝实质在CT平扫时密度是均一性的,CT值在40~70Hu,而大多数肝恶性肿瘤的CT值较正常肝组织密度稍低,在(35~50)Hu。肿块内CT值在0~ 20Hu的提示肿瘤的变性和坏死。肝囊肿CT值通常在-5~ 10Hu范围。因此,肝肿瘤实体内CT值小于-20Hu的部分则比较明确地提示脂肪组织的存在,可以支持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组织特异性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