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的应急预案
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的应急预案
发生原因
临床特点
应急预案
发生原因
1、药物原因:(1)、使用药物质量不合格、剂量过大、浓度过高等。(2)、药物配伍不当,致液体中的微粒数增加,尤其是加入中草药注射液和粉针剂后,不溶性微粒明显增多;(3)、在搬运、储存、使用过程中玻璃瓶因碰撞后可出现小裂纹或瓶口松动,照成微生物污染。
2、输液器具原因:一次性输液器和注射器消毒灭菌质量不合格,有致热源存在。
3、操作因素:(1)输液操作前不注意洗手或洗手后用不洁毛巾擦手;(2)配药间及输液间空气洁净度不符合要求;(3)碘酊、乙醇浓度过低,消毒剂不合格以及细菌对消毒剂的抗药性等;(4)输液速度过快,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或长期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液。
4、患者因素:(1)疾病:有炎症、发热性疾病或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等患者,反应率较高;(2)年龄:老年患者、幼儿免疫功能不健全,对细菌内毒素敏感性增强;(3)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细菌内毒素有不同的耐受值。
发生原因
5、气候因素:(1)夏季气温炎热,药液易被微生物污染;(2)天气寒冷时输入较冷液体刺激血管,引起血管壁痉挛等也易引起输液反应。
临床特点
(1)发热反应:患者主要表现为寒战、发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严重时高热达40℃以上,并有头痛、恶心、呕吐、心率增快等全身症状。
(2)循环负荷过重:患者突然感到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呼吸困难、两肺出现湿性啰音等急性肺水肿的症状体征,常见于大量输液、输液速度过快的患者。
(3)过敏性休克:通常在注药后数秒钟方法,亦有在数分钟至半小时后或在连续用药的过程中发生。表现为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困难、发绀、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甚至昏迷等
临床特点
(4)血清样反应:通常于用药7-10小时(速发型1-48小时)发生。其症状有发热、关节疼痛、荨麻疹、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短暂蛋白尿等。严重者可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脑水肿和喉头水肿。
(5)沿输液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红肿、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应急预案
见附表
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
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器及液体
迅速评估:根据患者的既往过敏史、主诉、
临床表现及查体结果,综合分析、判断是否
输液反应及反应的轻重程度。应注意患者有
无急性肺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