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古诗词中的月相知识
诗词不仅有浓厚的人文情怀,同时又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具有科学性和生活性,因此学硬背、生搬硬套,而是通过真正地阅读、体悟,全面研究其中的人文内涵与自然科学。
在数千年悠久的华夏文明中,人们对不断变化的月亮的憧憬和向往仿佛一刻都未曾停止过。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仿佛与那阴晴圆缺着的月亮密切联系着,从古到今无数的诗人写下了关于月亮数不清的优美诗篇。而月亮圆缺的周期性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从古人的诗作中又能推断出什么样的自然规律?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首小词书写了主人公在元夜观灯时引起的回忆和感想。上片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两句进一步交代了约会的具体时刻,蕴含着的月相知识是完全符合自然科学规律的,可见作者是通过客观、仔细观察后所作。“月上”指月亮从东边升起,刚到柳树梢头,离地平线不远,方位自然是东方了。“黄昏”表明太阳已从西边下山。月亮与太阳一东一西遥遥相对,正是望月初升的时候,此时日地月的空间位置关系恰好是地球在中间,日月在地球两侧,大致在一条直线上,被太阳照亮的月球的半个球恰好正对着地球,所以在地球上人们的眼中月亮是圆圆的,而月亮在天空的时间也正好日月完全错开,整个晚上都可以看见一轮满月在天空中东升西落,日期是农历的十五或十六。诗中已写明“元夜”,即正月十五,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七绝,前两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朗: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假若让我们去想象当时的情景,那么天空中的月亮会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来推断一下,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故诗人方有“夜半钟声”的描绘。夜半,又名子夜、中夜,这时“月落”意味着当时月亮出现在前半夜,子夜时月落,而后半夜无月。那么此时一定是日地月三者连线呈直角位置关系,被太阳照亮的月面只有一半朝向地球,所以地球上的人们眼中月相为月面朝西的半圆,即上弦月。随着地球的自转,中午月出,但日光强烈,人们是无法看到的,只有等到傍晚日落,这时月亮已升上天空大致最高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夜半、月落”复原诗作的那个夜晚的月相,并且能够推断那是农历的初七或者初八。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