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从教育视角应对儿童告状行为.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教育视角应对儿童告状行为.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7/11/20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教育视角应对儿童告状行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教育视角应对儿童告状行为
虽然告状是大多数儿童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是判断是非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告状却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就保护了儿童的童心,保护了儿童应有的单纯和澄澈;处理不好,则会对儿童产生许多消极影响,会打消儿童的积极性,甚至会扭曲儿童的价值观。
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而灵魂就是一颗成熟了的童心!童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好奇、注意力转移快、容易满足、容易快乐、喜欢刨根问底、不遮掩自己的内心、喜欢告状……这些心灵特征是他们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过程中产生的,如何让这些特征发展好,需要***世界对儿童的童心给予理解、保护和引导。
告状,是儿童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行为现象,是儿童逐渐开始与人交往的一种沟通与表达方式,也是童心的一种表现形式。告状现象在幼儿时期比较明显,在小学低年级也较为普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虽然告状是大多数儿童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是判断是非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告状却是一把双刃剑,处理得好,就保护了儿童的童心,保护了儿童应有的单纯和澄澈;处理不好,则会对儿童产生许多消极影响,会打消儿童的积极性,甚至会扭曲儿童的价值观。教师如何处理儿童告状行为,是一个需要重视的教育课题。

一、儿童告状的动机与目的
儿童最怕被别人告状,又最爱告别人的状。儿童喜欢告状的动机与目的在幼儿时期较为简单。幼儿告状就是将他们看到的事情告诉家长或老师,几乎没有其他目的。到了小学阶段,随着年级的升高,告状的动机与目的也会变得复杂起来。
(一)小学低年级儿童告状的动机与目的
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判断与道德发展的研究理论指出,儿童道德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认识、转化发展过程。小学低年级(6―8岁)儿童,处于心灵最直白、最柔弱的阶段,是他律道德发展期。他们服从***、权威者的命令,其道德判断只注意行为的客观效果,不关心(或不具备)主观动机。由这些儿童组成的班集体,老师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活泼好动的个体,还要面对每个人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的童心世界。其中,告状是小学低年级儿童最常有、最普遍的行为状态,但其目的与动机却较为简单。

很多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他们向老师告其他小朋友的状目的很简单,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他人行为的真实想法与感受,没有什么特别的动机。例如,看到某个小朋友上课时离开自己的座位了,他们会立刻告诉老师。他们之所以喜欢告
?V老师,是因为看到某个小朋友的行为与老师的要求不一样,就认为是错的行为,就应该告诉老师。低龄儿童喜欢告状是他们不掩盖自己的真实想法的童心最直观的表现,并没有想去伤害谁。

小学低年级的儿童非常崇敬老师,在他们的内心世界里,老师是无所不知、最了不起的人,其道德认识很大一部分依赖老师的评判来决定,因而他们对老师有依附心理,什么事都想告诉老师。像某个小朋友无意中碰了他一下这样鸡毛蒜皮的小事,他都迫不及待地告诉老师。在低龄儿童的潜意识里,老师是他们在学校里最值得依附的人,有事告诉老师,他们内心就有了安全感。
(二)小学中年级儿童告状的动机与目的
皮亚杰认为,小学三四年级(8―10岁)儿童,他们开始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小学中年级儿童普遍认为,道德行为的准则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