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生评教基本理论探析
摘要:学生评教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高校学生评教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对学生评教的本质、价值及方法等的错误认识。弄清学生评教应信奉的本质论、价值论及方法论是正确发挥学生评教作用的理?前提,以此基本理论为指导,有助于学生评教的实践活动朝着健康有效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学生评教;本质论;价值论;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8-0070-03
一、学生评教“本质论”
学生评教作为高校教学管理的手段之一,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体系,由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如教学过程、教学成果、教学态度和水平等所进行的定性与定量的价值判断[1]。它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逐渐意识到学生评教的重要性并陆续建立起学生评教制度。就其本质而言,“学生评教”就是通过学生系统地搜集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情况,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否满足学生自身需要,是否达到教学的计划目标做出判断的过程
[2]。在面对学生评教本质时,我们应认识到以下三点内容。
(一)重改进而非证明
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3]。尽管学生评教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其存在的意图是通过学生评教所反馈的信息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日常教学活动最直接的参与者与体验者,他们对教学活动有着最深刻最直观的体会,让其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旨在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教师教学活动的实际情况,衡量教师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与实际情况的差距,从而促使教师进一步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等,逐步满足学生学习的现实需求与兴趣。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对学生评教的本质认识都是片面的。他们大多只看到学生评教的甄别功能,并以此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有些高校甚至采取学生评教一票否决制,学生不满意或者学生集体评价较低的教师不允许走进课堂,有些教师甚至因为学生评教结果而失去晋升副教授、教授的机会。这种片面的认识已经严重扭曲了学生评教的本质,并为畸形的师生关系埋下隐患。此外,高等学校内外部管理人员及专家学者们对学生评教的质疑也是此起彼伏。
高校在面对学生评教时,应正确认识其改进教学的功能,淡化其对教师的甄别功能。此外,如果一味地将学生评教结果与证明教师合格与否直接挂钩,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难免会受挫,学生也可能会因为惧怕心理而做出不真实的评价,如此学生评教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
(二)以人为本而非管理为本
大多数学校都是在“以学生为本”和“以教师为本”这样的理念下来组织学生进行评教的。但在实际实施中,学生评教已逐渐偏离其应有的设计理念。在高校内部,学生评教似乎已成为管理部门实施管理的工具。就学生个体而言,评教并未完全出于其自愿。很多高校都选择在期末组织学生进行评教,为了获得较高的评教数据,他们明确要求学生必须先评教才有资格查看期末成绩;还有一部分高校,他们要求学生必须先评教然后才能参与选课等,这些做法严重背离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就教师方面而言,随着学生评教的作用越来越大,很多教师为了获得学生较高的评价,不得不通过降低课堂标准、考试划重点等做法来讨好学生;那些平时较为严厉的教师常在学生评教中处于劣势地位,其工作积极性也常因为学生评教而大打折扣。就校方而言,他们通常制定统一固定的指标体系来评教教师,从评价指标体系来看,统一的标准体现了管理的性质,这种统一便于管理和比较,却抑制了教师的创造性,教师的创造性发挥不出来,不利于培养出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4]。
因此,在组织学生评教时,应走出“以管理为本”的误区,时刻秉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学生评教来帮助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而不是把评教作为一种管理学生与教师的手段。
(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
学生评教的形成性评价是对教师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其目的是帮助教师发现其在教学工作中的缺点并使他们通过反馈信息进行及时调整,形成性评价使教师“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观察、座谈、活动记录、问卷调查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教学态度和等进行持续性、阶段性评价。旨在及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进行调整、改进和完善。学生评教的终结性评价是一种传统的评价方式,它是在一门功课结束后或一个学习阶段末,学校组织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进行的评价。它旨在反映教师教学的整体成效,以及学生对该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