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科学在我们身边
摘要《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是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之作。本课通过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讨论有生命物体的特征等活动,建立起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特点的有生命物体的科学概念。
关键词寻找有生命物体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片段1
师:(播放同学们寻找“生命”时的图片)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评析:播放寻找生命活动的图片,为下面各小组的汇报创设了一定的情境和氛围。它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有效调动了学习气氛,也有效调动了学生汇报交流的欲望。)
师:请各小组上来汇报。(有意识的请不同形式记录的小组上来展示)
一组长到讲台前展示他们的记录单,汇报:我们在竹园里发现了竹子、棕树,在草丛里发现了蚂蚁,在天上发现了蜻蜓,在垃圾堆里发现了苍蝇。(师板书)
师:他们发现了6种有生命的物体,真不错,我们给他们一点掌声好吗?
另一组长到讲台上汇报:我们在石榴树上发现了毛毛虫,在叶子上发现了蜗牛,在树缝发现了蚂蚁,在草丛里发现了蛾子,在石头下面发现了蜈蚣……(10种)
师:他们发现得真不少。(掌声)他们两个小组都是用?图和文字符号进行记录,很有特色。
(评析:在第一课时的活动中对学生的记录进行有效的指导,并能发现其中记录较有特色的小组,这样在汇报展示中就能减少一些盲目性,通过展示这些比较有特色的记录,能对学生记录的多样性起到鼓励的作用。及时对学生的汇报给予适当的评价,并通过掌声给予鼓励。有节奏的掌声不仅给学生于鼓励,而且能促进互动。)
师:由于时间的关系,前面两个小组可以汇报详细些,后面的小组主要补充与前面不同的新发现。
生1:我们还在盆栽区看到了金弹子、紫薇,还发现了癞蛤蟆。
生2:我们在土里发现了蚯蚓,在草丛发现了蝴蝶。
生3:我们还在花圃的小草上发现了蜗牛。
生4:花、草、树木,也是有生命的物体。
师:真是太棒了!还有吗?
生5:……
生6:还有人类,教室里的我们也是有生命的物体。
师:是的,人类也是有生命的。
(评析:各小组纷纷补充汇报不同于其他组的新发现,他们不仅发现很多小动物是有生命的,而且还发现花草树木也是有生命的。最为难得的是,有些学生竟然能发现人类也是有生命的物体。这真是太出乎意料了,没想到学生竟能讲出“人类”这两个字,我想这得归功于活动空间的开放性,如果没有敞开大门,让学生充分的观察和讨论,也许就不可能有这样的发现,虽然“人”是人们所熟悉和了解的,甚至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就是有生命的物体,可往往越是如此,就越不容易发现。俗话说“当局者迷”,只有这种开放的活动空间才能开拓我们的思维,跳出原来的框框,发现一些显而易见却又特别容易忽视的现象。可见开放的活动空间为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为后面讨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这个问题奠定了基础。)
片段2
师:请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判断机器人有生命吗?为什么?
生1:机器人有生命。
生2:机器人没有生命。
……
师:现在全班同学有两种观点,请分别说说你们的理由是什么?
生1:机器人有生命,是因为机器人会运动。
生2:机器人没有生命,是因为机器人不会呼吸。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