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傣族服饰.ppt

格式:ppt   大小:2,086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傣族服饰.ppt

上传人:012luyin 2017/11/21 文件大小:2.0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傣族服饰.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云南傣族妇女服饰文化
傣族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壮傣语支,是云南的土著民族。是一个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民族,故佛教对其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以支系和语言可分为西双版纳、德宏、新平、金沙江流域和其他几个傣族服饰文化区,各地款式基本相近。
一、服饰的基本类型
  西双版纳的妇女,以紧身衣、薄筒裙为主要特征。她们内穿浅啡色紧身小背心,竖镶有彩色花边,外着大襟或对襟园领窄袖短衫,袖管和腰身十分窄瘦,下摆宽大,没有扣子,用布带扎结;下身穿能盖住脚的筒裙,扎上银饰花纹的腰带,结发于顶,插木梳、鲜花作饰物。打扮精干紧凑,简单的设计线条与质感,更显傣族妇女的婀娜多姿。
二、服饰的文化内涵
  1、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为不同的服饰类型的形成奠定了客观的物质基础。
服饰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每个民族由于所处的地域空间、气候条件、水文状况的不同,对服饰的实用功能的选择和要求也不同。傣族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适应较湿热的气候要求,傣族妇女服饰款式简单明快,四季变化不大。料质柔软单薄,特别是白、红、黄等主要基调色,与周围青山绿水、古树翡郁、芒果飘香、田畦成片、芭蕉成林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和谐一致,相映成趣,充分体现了傣族妇女浓郁的生态意识。同时,为适应内地的生活和劳作,由长裙发展为短裙,为防寒和防蚊虫叮咬,妇女们还创制了绑腿。
由此可见,傣族妇女服饰结构的变化,是在一定地理环境制约下服饰文化的一种自觉调适,在她们的意识和实践中已充分认识到着装的形态、色彩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2、服饰是人文因素的积淀和刻画。傣族服饰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载体,它的形成、变化和发展,除了受到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的影响,还取决于人文环境因素的积淀和刻画,在其妇女服饰的表象中,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内涵。
在傣族民间故事中,相传傣族人和爱泥人原是同父不同母的兄弟,傣族大哥喜欢撒网捕鱼,而爱泥兄弟则喜欢围猎,两兄弟虽然感情甚好,和睦相处,但由于各自志趣不同,最后只好分家。傣族阿嫂把做衣裳的布分成三份,把两份给了爱泥弟媳,自己留下了其中的一份。爱泥弟媳分得的衣裳布多,可以做宽大的上衣;傣族阿嫂分得的布少,只好做成紧身紧袖的短衣。
从此以后,爱泥妇女开始穿宽大的长衣,傣族妇女则开始穿紧身短衣。爱泥弟媳十分过意不去,在分裙子布时,执意要了少的一份,所以,傣族大嫂缝制了长筒裙,而爱泥弟媳只好穿短裙了。由此可见,傣族妇女的衣饰成了民族团结的象征。直到今天,傣族人和爱泥人还互称兄弟姐妹,和睦相处,极为友好。这样的服饰特征,也反映了傣族妇女友爱和善、纯朴大方的人格特征和处世原则。另外,傣族妇女的腰带也具有特殊的文化涵义,它既是妇女们心灵手巧的标志,又是男女青年的爱情信物。
从服饰的色彩看,傣族妇女用色是自由的,色谱是丰富的,这说明,傣族社会是个平权社会,着装色彩没有贵贱之分,没有对某一色彩只能用于某一阶级或阶层的特殊社会约定,这就是傣族妇女服饰自然、流畅、丰富多样的原因。
其次,服饰作为一种外在符号,又可用以标识个体性别,年龄和婚否。比如生活在德宏瑞丽的傣族,男女同穿裙,裙上靠花纹和色彩就能区别出“雌雄”群。年龄大小,在服饰上也有所反映,瑞丽傣族***编独辨,垂于脑后,少女编发辨盘绕头一周,约五十岁以前的已婚妇女,头缠浅色浴巾,束围腰。而生活在版纳的傣族妇女,腰间系着一条纯银的由银丝编制的联环扣的腰带,凡已婚的妇女会把家中的钥匙挂在腰带上作为标记,而没有钥匙的就是少女。
3、凸现着浓郁的审美意识。审美价值是服饰追求的基本功能之一。从远古人类服饰的产生到现代服饰的发展变化,始终都离不开人类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心理驱动。傣族妇女服饰的发展,同样受到了民族审美意识与观念的深刻影响。综观傣族妇女服饰,其造型结构已不光停留在实用的基础上,还考虑到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傣族妇女就借助傣装表达了蕴含她们心中的审美观念。服饰的图式和色彩是她们审美情趣的艺术结晶。为了显现傣族妇女苗条、高挑的身材,采用短衣、长裙,且用腰带系于腰际,该显则显,当敛则敛,使女性曲线分明,婷婷玉立,婀娜多姿。同时,在造型和色彩上还围绕着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等美学法则,灵活地运用点、线、面的组合,达到服饰的最佳审美追求。这在“花腰傣”服饰中尤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