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您下载的该文件来自TXT下载
欢迎访问:
通往权利之路——撒切尔夫人自传
序
作者的话
人们有足够的理由告诉我们说,人类所有的成就都是建造在沙子上的,我们的胜利和我们的不幸都转瞬即逝。我们不能预见未来,更不用说决定未来。在家庭生活中我们能够取得的最大成果是让我们的孩子们能享有更美好的前景,但是要由他们在此前景上继续有所作为。同样,作为首相,当时我渴望取得的最大成就也就是给予我的继任者一个更美好的国家……
译者的话
玛格丽特·撒切尔,1925年10月13日诞生于英格兰格兰瑟姆镇一个经营杂货的小商人家庭,1979年当选为英民到首相的经历,已出版过数种传记,但本书则是撒切尔夫人本人对这一段生活经历的自述和回顾,可谓原汁原味。同时,本书也是《唐宁街岁月》一书的姊妹篇。本书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任首相前的个人经历;第二部分从哲学和思想理论方面阐述了她对国际关系、世界经济和道德观念的观点,论述的范围也随之从英国扩展到广阔的国际舞台。
作者在书中不仅回忆了个人人生和家庭的变迁,而且结合英国和国际上的风云变幻,向读者敞开心扉,畅谈了自己对人生、家庭、社会、国家和国际问题的看法,并且介绍了保守党内部以及工党内部各派的观点。因此,这部自传对了解和研究英国这一段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玛格丽特·撒切尔作为“铁娘子”早已闻名于世。此书不仅展示了她自强、自立的心路历程,而且披露了她作为家庭主妇的精细和作为女性的温柔乃至柔弱的一面。
撒切尔夫人在政治上属于英国保守党的右翼。从这一立场出发,她对各种问题自然有自己的看法,并且直言不讳。书中所表述的仅代表她本人的观点。她把英国工党的意识形态和政见称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总体主义”。这与我国读者对这些词义的理解不尽相同。
大英帝国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开始走向衰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严重削弱, 其国力落在了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之后, 到撒切尔夫人步入政坛时,“英国病”这一沉疴正在日益严重地缠绕英国。她抱着振兴英国的决心走进了唐宁街10号。她为英国开出了以提倡自由竞争
、减少政府干预、控制货币发行量和回归家庭美德为特征的“撒切尔主义”处方。撒切尔夫人任英国首相长达11年之久,不仅在英国而且在世界政治舞台上都发挥了一定的影响, 相信本书的出版对了解“撒切尔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会有帮助,这也是我们翻译此书的用意所在。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在翻译时对个别章节进行了必要的删节。
本书由谭荣根、戴声浦、徐效谦、王宝玉、陈芬、童一秀、沈蓓莉、虞海灵、马辉、李学兵等同志集体翻译。此书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国防、宗教、教育等许多专门领域,客观上增加了翻译难度,由于水平有限,如有不准确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译者
1998年6月于北京
通往权利之路——撒切尔夫人自传--第一章边陲小镇童年趣事
第一章边陲小镇童年趣事
1925一1943年:在格兰瑟姆镇
我有生以来第一个清晰的记忆是关于交通的记忆。那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坐在婴儿车里,人们推着我穿过我们的小镇到公园去。我想我是在路上看到了格兰瑟姆镇的繁忙景象。在我的记忆中那是一个令人激动的场面,斑驳的色彩,穿梭般的车流,来往的人群,还有雷呜般的嘈杂,互相交织在一起。但是,说也奇怪,这是一个愉快的记忆,也是我首次置身于外部世界、我的自我感觉大概是良好的。
至于那些不太清晰的记忆,我们许多人的童年可能是一片朦胧。我的记忆则是一种田园诗般的朦胧。阳光透过菩提树叶照进我们的房间,我的母亲,我的姐姐或者在店里干活的人们,
不时地过来搂抱我或塞给我一块糖来哄我。家里的人常说我小时候很乖。这一点我的政敌恐怕很难相信。但是我并没有出生在一个风平浪静的家庭。
罗伯茨一家四代都是北安普敦的鞋匠,当时这里是一个巨大的制鞋业中心。我的父亲想当老师,但家里供不起他上学,于13岁辍学。他到欧德尔学校去做工,这是一所不错的公学(即私立学校)。许多年以后,当我在下议院回答质询时,一位工党左翼议员埃立克·赫弗是我的老对手。他为了争取工人阶级的支持,便说他的父亲曾经在欧德尔学校当木匠。但当我反击说,我的父亲曾在那座学校的食品店工作过时,他就无言相对了。
我的父亲做过几种工作,多数是在食品业,直到1913年他当上格兰瑟姆一家食品店的经理。后来他常说,他那时一星期挣14先令,12先令用于食宿、一先令积攒起来,剩下的一先令才用来零花。一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我父亲是一个赤诚的爱国者,他至少6次报名参军,每次都由于健康原因被拒绝。他的弟弟爱德华参了军,成为现役军人,于1917年在萨洛尼卡阵亡。在英国没有蒙受过这类悲痛的家庭是很少的。战后全国各地都举行阵亡者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