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VM)是由感染病毒引起的心肌炎症疾病。病情程度不一,轻重差异明显, 轻者可不显现明显临床症状。严重者可以突然发生猝死。目前临床上对病毒性感染尚没有根治性办法。故对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坚持早发现、早治疗、预后多数情况良好。少数患者因个体差异演变成扩张性心肌病。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主要包括:
1、卧床休息
2、营养支持
3、抗病毒治疗
4、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免疫调节剂的应用
5、中西医结合抗病毒
6、其他治疗。
1、卧床休息(最重要治疗):重症首先要住院治疗,卧床休息,严格限制活动,直至病情稳定。一般给予全休 3个月, 病情不稳定者可再延长。(d)
2、营养支持:患病期间应进食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d)
3、抗病毒治疗:
a、干扰素(IFN —a ):目前常用的抗病毒药。能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炎症反应和心肌损害。IFN —a 具有广谱抗病毒能力,对免疫活性细胞有调节作用,增强 T 、B 细胞功能,可显著增强 N K 细胞杀伤活性,并通过促进 M H C I 类分子表达而增强细胞毒性 T 淋巴细胞(C I'L )对病毒感染细胞的识别和杀伤作用。(a)
c、W IN 54854是一种新型的抗病毒药物,能阻止病毒脱衣壳和穿人细胞。有研究表明,病毒性心肌炎感染小鼠早期使用W IN54854 ,可明显提高病毒性心肌炎小鼠的生存率。目前临床应用较少(a)
4、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免疫调节剂的应用
肾上腺皮质激素:是否应用激素治疗,目前尚有争论,一般认为早期用激素会抑制干扰素台成,加重病毒对心肌的损害,建议在起病后 10 d 内不用激素。
然而,以下情况应用激素可能取得一定疗效:(1)对急性重症 V M C 用激素治疗可抑制抗原抗体作用,减少过敏反应,有利于局部炎症和水肿消除,虽有可能使病理迁延,却能帮助病人度过危险期,起挽救生命的作用。我院(上海医科大学中山医院)曾用激素治疗 19例重症 V M C 病人,发现 10例在发病 10 d 内给药,症状好转且随防中无后遗症,而 5 例在发病 1m o 后给药,病情未见好转,因此认为急性重症 V M C 应尽早采用激素治疗,以减轻水肿及保护心肌细胞。
(2)对于慢性 V M C ,目前认为 V M C 急性期的心肌损害主要由病毒侵袭力所致,而在慢性迁延的 V M C 中,持续感染的病毒或因心肌损害释放的自身抗原,可激活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或自身免疫反应如产生抗 A D P/AT P 载体抗体及抗心肌肌凝蛋白抗体,从而导致心肌的结构或能量代谢受损,因此激素有可能通过抑制免疫反应而保护心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