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教师的工匠精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积极培育“工匠精神”: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第一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人耳目一新。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精神,工匠们对所从事工作的热爱和忠诚令人钦佩;“工匠精神”是一种工作态度,在工匠们的心中,制作出来的产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素养,我们今天所弘扬的“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制造业的需要,也不仅仅是企业家的需要,而是代表一个时代的追求,是对一切职业的道德呼唤。
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工匠精神”有其特殊意义,它契合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有助于诠释和展现中凡的岗位上为社会做贡献的人们的无私精神,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需要,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伟大复兴中国梦两个百年目标的必要条件。
“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于我国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他曾呼吁:“‘中国制造’是世界给予中国的最好礼物,要珍惜这个练兵的机会,决不能轻易丢失……教育中发挥工匠精神非常重要。”
一、教师的工匠精神是对每堂课、每个知识点的精益求精
教师的教学绝不仅仅是一项用来谋生的工作,讲台下,有一双双求知的眼睛,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如同白纸般纯洁的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种讲授方式一丝不苟、精雕细琢。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视工作为修行,视教学的品质如生命,视每一堂课为作品,戒除功利心、浮躁心和投机心。
“师者,所以传道授?I解惑也”一句是《师说》中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名句。老师,就是将真知传递给学生的人,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做到真正了解知识,还要钻研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内化知识,并引导学生把学来的知识用于实践操作、把旧知识创新为新产品。现阶段,有不少教师没把教学内容真正钻研透,或者多年来一直用着老式的教学方法、老思想来“应付”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有的教师把书本上的内容“一股脑”抛给学生,而没有细致研究出一种教学方式,如此怎能让同学们真正掌握知识、真正拥有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呢?
对每个知识点的细致推敲、对每堂课的精益求精以及对每个教学方式的潜心钻研,就是将工匠精神融于教学工作的体现。
二、教师的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辛勤坚守、无私奉献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曾言:“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教师的“工匠精神”不可或缺,它代表的是对岗位的默默坚守,是对事业的无私奉献,是对教育梦想始终如一的坚持。
她,选择在浮躁中独守一片淡雅,不忘在繁华中撷取一份淡薄;她,始终秉承“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初心;她,从教一生,著书立说400余万字,上了超过2000余节公开课;她,一直坚守在上海普教系统的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于讲台之上;她,在59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无私奉献、辛勤坚守、执着探索……她就是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上海市教师研究会会长、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于漪老师。
“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支月英,为了让山村孩子也能享受到好的教育,坚守深山36载,学生们对她的称呼,从最初的“支姐姐”,到后来的“支妈妈”,再到现在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