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节胎漏
妊娠期间,阴道不时有少量出血,时出时
止,或淋沥不断,而无腰酸、腹痛、小腹下坠
者,称为胎漏,也称胞漏、漏胎。
西医学的妊娠早期先兆流产、妊娠中晚
期的前置胎盘出血均可按此治疗。
定义
历史沿革(一)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提出了安胎养
胎的当归散和白术散,分别代表了一寒一热的安胎
方。有“漏下”和“妊娠下血”论述,治以“胶艾汤”,
属血虚有寒。为后世安胎的理法方药之源。
《诸病源候论》在“妊娠漏胞”,“妊娠胎动”,
“妊娠僵仆上抢心下血”,“妊娠卒下血”诸候中,
讨论了“劳疫气力”,“触冒冷热”,“饮食不适”,
“居处失宜”,“行动倒仆或从高坠落”等因素而病
胎动不安。特别提出“其母有疾以动胎,治母则胎安;
若其胎有不牢固致动以病母者,治胎则母瘥”的分治
原则。
历史沿革(二)
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妊娠门»有“胎动不
安”,“妊娠胎漏下血”等方论
宋代《女科百问》提出曾有胎动不安者,可
预服杜仲丸,首创补肾安胎防治反复自然流产。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妇人产前»首创“芩、术
安胎”,“产前清热”之说,“产前宜清热、令血
循经而不妄行,故能养胎”,此说后世有争议
历史沿革(三)
张景岳《景岳全书·妇人规》有“父气薄弱,胎
有不能全受而血之漏者”,“或因脾肾气陷,命门不
固而脱血”,并提出“安胎之方不可执…但当随证随
经,因其病而药之”的辨证论治原则
《傅青主女科·妊娠跌损》有“妊妇有失足跌损,
致伤胎元…人只知是外伤之为病也,谁知有内伤之故
乎!”,“唯内之气血素虚,故略有闪挫,胎变不
安”,“若止作闪挫外伤治,断难奏效”,“必须大
补气血,而少加以行瘀之品,则瘀散胎安”。
病因病机
主要病机: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
中医把母、胎之间的微妙关系以“胎元”来涵盖。
胎元包括胎气、胎儿、胎盘三个方面。
一、胎元方面
,虽能成孕但难成胎
,甚或胎元有缺陷,胎多不
能成实
二、母体方面
、气血不足,素有癥瘕
,饮食,外伤等
气虚——冲任匮乏,不能固摄 滋养胎元,胎元不固
母体素气血虚
大病久病
思虑劳倦过度
饮食不节
导致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气血虚弱
伤脾
血热—热伤冲任,扰动胎元,胎元不固
内因:素体阳盛血热或阴虚内热
外因:孕后过食辛热,或感受热邪
诊断要点
病史:停经史及早孕反应
临床表现:妊娠后出现少量阴道流血,时出时
止,或淋沥不断,但无腰酸腹痛。
检查:
妇科检查:子宫口未开,胎膜未破,子宫大小
与停经月份相符
实验室检查:妊娠试验阳性,
B超检查:孕囊完整,见胎心搏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