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
论福州三坊七巷文化与同光体闽派之渊源�
朱�丹�
�福建师范大学人民武装学院,福建福州��������
摘要:三坊七巷历来就是众多鸿学硕儒的聚居之地,更是福州标志性的文化名片,其中同光体闽派陈衍、郑孝胥、何振岱等代表人�
物或出生居住于此,或慕名搬迁至此,或讲学、交游于此,均受其文化氛围影响乃至相互浸染,进而化作共同推动福建发展的文化�
助力。�
关键词:福州;三坊七巷;同光体闽派;鸿学硕儒;陈衍;郑孝胥;何振岱�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
同光体,是晚清诗坛的最大一支流派,其取法宋诗,代表人物为陈衍、陈三立、沈曾植等人。分清苍幽峭与�
生涩奥衍两种风格,按地域划分,则有闽、浙、赣三派之分。闽派领袖陈衍曾言,“同光体者,苏堪与余戏称同光�
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虽标明“戏称”,却被后人“有意”而用之,且被认为道出了同光体诗人诗歌创作的�
“真谛”,并为“同光体”诗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同光体之开宗立派并枝开三朵,分闽、浙、赣�
三派绝非偶然,然以闽派论之,特殊的地域与文化环境当属其风格形成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最重要因素。�
同光体闽派弟子足迹遍布全闽,但主要以福州籍为主,如代表人物陈衍、郑孝胥、陈宝琛、沈瑜庆、何振岱、�
李宣龚等人,以三坊七巷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诗学交游的文化大圈并辐射至整个福州城区乃至全闽。这些诗人�
之间亦师亦友、亦亲亦邻,交往密切,相互唱和吟咏,并以一种团结活泼的姿态活跃于清代的福建诗坛,为闽文�
化发展乃至全国诗歌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一
、坊巷世家文化的浸染与影响�
唐末天复元年�公元���年�,闽王王审知嫌子城小,创筑罗城环子城外,罗城南西以安泰河为界,政治中心�
与贵族居城北,平民居住区及商业区居城南,同时强调中轴对称,城南中轴两边,分段围墙,这就形成了今三坊�
七巷的雏形嘲。三坊七巷自有以来人丁兴盛、名士大家辈出,沿至清代,更以世家林立为突出特色。其中典型的�
代表为陈氏、林氏、沈氏、郑氏等家族。这些家族的子弟均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因各大家族间的密切往来,�
得以在文化与血缘上相互融合与渗透,如同光体闽派的陈宝琛、陈衍、沈瑜庆、郑孝胥、李宣龚等人均出自这些�
世家,他们之间关系相互勾连、盘根错节,大多为世交、姻亲关系。换言之,前人曾论证同光体闽派具有密切亲�
缘关系的特点,应与其在坊巷问居住、相互“通婚、联姻”的家族状况是分不开的,以图�、�为证。�
同时,福州另有如吴氏、王氏、龚氏等大家族虽未居住其中,也与坊巷世家交往紧密,尤其与同光体闽派诗�
人关系亲近。如吴氏家族的吴仲翔是沈瑜庆的姨夫,其侄儿吴铎为陈衍的女婿;王氏家族与陈衍、郑孝胥、何振�
岱等人也私交甚密,王真、王闲等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