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5
文档名称:

龙场悟道).pptx

格式:pptx   大小:129KB   页数:3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龙场悟道).pptx

上传人:luyinyzha 2017/11/26 文件大小:1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龙场悟道).ppt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王阳明——龙场悟道
姓名:周鑫
学号:200906074001
班级:2009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
系别:政史与法律系
一、龙场悟道的历史背景
王阳明于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对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谪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驿丞。他来到中国西南山区,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使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心即理)。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史称龙场悟道。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一天半夜里,他忽然有了顿悟,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他在这段时期写了“训龙场诸生”。其众多弟子对于他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理论迷惑不解,向他请教说: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他回答说:“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他自己于7年后对这次略带传奇色彩的悟道叙述说:守仁早岁业举,溺志词章之****既乃稍知从事正学,而苦于众说之纷扰疲苶,茫无可入,因求诸老、释,欣然有会于心,以为圣人之学在此矣!然于孔子之教,间相出入,而措之日用,往往缺漏无归;依违往返,且信且疑。其后谪官龙场,居夷处困,动心忍性之余,恍若有悟,体验探求,再更寒暑,证诸五经、四子,沛然若决江河而放诸海也。然后叹圣人之道坦如大路。
二、人物概述(一)
王守仁明宪宗成化年间,生于浙江余姚。父王华,王华在明朝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中了状元,王守仁就随父移居北平(北京)。
《明史》载, 王守仁出生时取名为王云,但五岁不能说话,告诉他人,改名为王守仁,他才说话。王华对儿子家教极严,王守仁少年时学文****武,十分刻苦,但非常喜欢下棋,往往为此耽误功课。其父虽屡次责备,总不稍改,一气之下,就把象棋投落河中。王守仁心受震动,顿时感悟,当即写了一首诗寄托自己的志向:
象棋终日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象入三川逐浪游。
炮响一声天地震,忽然惊起卧龙愁。
人物概述(二)
他以诸葛亮自喻,决心要作一番事业。此后刻苦学****学业大进。骑、射、兵法,日趋精通。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出丑。不料守仁提起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三中,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谥文成。
三、圣人——王阳明
四、龙场悟道的经过(一)
1508年春到达龙场。高原地带,海拔一千三左右。充满瘴疬之气,荒凉偏僻。苗族与布衣族。语言不通,自然与人文环境艰险。住房是问题。他没地住。亲自动手搭草棚。不到肩膀高。下雨就湿透了。开始工作。得了解这儿的自然与人文概况。一座龙岗上发现山洞,东洞,不错,天然山洞,至少可以遮风。直接住到山洞里。叫阳明小洞天。真的回到了岩居穴处时代了。但心里开心。想起孔子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伟大人格给当地地方带来风气变化,无往而不适。阳明暂时解决了住房,不久,水土不服的问题。三个随从都病了。他反而要看护他们。面对更糟糕的事,是粮食。向当地学****种地。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地居民由不友好逐渐转变成欢迎与接受。他教他们建房。也在汉化。改善当地人居住条件。人们也帮他搭建房屋。命名为龙冈书院
龙场悟道经过(二)
一天来了一位官员,见到他就骂,侮辱他。他没过分计较,是思州太守派来的。到了这儿还不来见上司,为什么?当地群众不干。把这位痛打一顿。报告给了思州太守。再次汇报给贵州按察司,毛科本是他同乡,浙江人,听到这个,不满意。给阳明写信,讲了几点,一是这是不对的,打了人,必须去思州给太守赔罪。阳明收到信,马上回了信。三点,一是这位来人是太守派来的,是来表达问候的,侮辱并不是太守给的,同样,群众打了他也不是我主使的。我与思州太守间没有关系。有什么理由向太守赔罪呢?二是磕头对小吏来说是家常便饭,如果不当磕而磕或者当磕不磕是不对的,我就不应该去向太守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