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谨防精准电信诈骗.doc

格式:doc   大小:10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谨防精准电信诈骗.doc

上传人:63229029 2017/11/26 文件大小:10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谨防精准电信诈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谨防精准电信诈骗
山东刚刚高考胜利的学生徐玉玉遭遇电信诈骗被骗光学费以至忧虑心死,消息尚未平息之际,琼海一名贫困学生小丽也接到了发放助学金的诈骗电话,不法分子用同样的话术、。没过多久,北京清华大学一名教授又经历电信诈骗被骗取1700多万人民币。
愕然和心痛之余,一个细节更应被关注,那就是“精准诈骗”。电信诈骗,一般可分为“全面撒网”与“精准诈骗”两种方式。前者如经常接到的“猜猜我是谁”、“下午到我办公室来”、“你有法院传票未送达”一类的电话,掌握了你的电话、姓名,因而行诈骗术。而“精准诈骗”无疑更可怕,除了基本信息,还能知道你的职业、爱好乃至最近关注的事物、当前的状态。徐玉玉、小丽和清华大学教授无疑就是这种“精准诈骗”的受害者。
据徐玉玉的母亲所说,之所以女儿会轻信骗子的电话,是因为之前接到过“真”电话,所以当时他们没有怀疑这则电话的真假。据说清华大学那位教授,刚刚卖了一套房子,回到家立即就接到了冒充公检法的诈骗电话,称他漏缴各种税款等等。
神奇的骗子,为什么总能知道这么精准的信息?
据信息安全专家介绍,目前,犯罪分子非法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商家内部员工盗卖、网站数据窃取、木马病毒攻击、钓鱼网站诈骗、二手手机/笔记本泄密和新型黑客技术窃取等。
商家内鬼盗卖
公安机关最近披露的10起涉及非法获取个人信息罪的案例中,5份判例中泄露者均为“内鬼”。学校、银行、电信企业、教育培训机构,甚至公安机关,如果对员工疏于管理,都可能成为信息泄露的源头。
有媒体报道,电信诈骗背后的个人数据倒卖,早已成为一个庞大产业。倒卖用户数据者,“只要你听说过的学校”就都有,甚至信誓旦旦,“国内学校,有一半数据我都有”,即便手头没有也能拿到。有人估算,今年刚入学、领取助学金的大一新生约150万人,在校领取助学金的大学生约500万人,都可能因为助学金信息泄露面临诈骗风险。如此庞大的数据量,配以骗子们的“剧本”,难免会有人上当。
公民的日常行为数据,比如投资、旅行、快递等数据,都有可能在商家内部被泄露出去,有媒体曝光过申通、圆通、韵达等多家快递公司的员工私下售卖快递信息,。因此消费者需要提高警惕,不能把自己的关键个人数据透露给没有信息保护能力的商家。
网站数据窃取
统计显示,仅一家防漏洞平台在2015年全年收录的可造成个人信息泄漏的漏洞就多达1410个,涉及网站1282个,,,这一数字也就意味着,仅仅在2015年这一年,平均每个中国网民就至少可能泄漏了8条以上的个人信息。
木马钓鱼盗号
木马病毒窃取消费者个人信息主要针对的是上网帐号。根据统计显示,超过一半的流行木马病毒与网络盗号有关。而且盗号木马主要针对的是消费者的游戏帐号、社交帐号、网银帐号和其他支付类帐号。
二手手机或电脑泄密
二手智能手机和二手电脑的回收、处理与再销售,目前并没有规范和健全的行业标准。用户在出售自己的二手手机或电脑时,即便将通信录、短信、通话记录、网页密码、个人邮箱等信息全部删除,但如果没有对其中存储的信息进行彻底的销毁,仍有可能被不法分子恶意恢复数据并用于不法目的。
黑客攻击
此外, 一些新型的黑客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