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教育史专题主讲人蒋明宏教授
第一章导论
一、课程安排
1、总课时:48;总学分:3
2、教学要点:基本要点与线索;特点与地位;得失启示。
3、考试方式:平时表现10%;读书讨论40%;闭卷50%。
二、分期问题
1、非形式化教育
2、形式化教育
3、制度化教育
三、世界之最与民族之特
1、世界之最。介绍中国教育史的5个世界之最。
2、民族之特。如:官私学互补;教育与育士选官合一;德育偏重伦理道德;诵经式致知方式,等等。
第二章古代学制篇
一、古代文教政策
1、变迁
(1)秦以前
三代(“奴隶”制时代):“政教合一,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学在四夷”。介绍儒、法、道、墨等数家。
秦代(“封建”制初立):“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2)两汉-南北朝:“封建”文教政策确立与发展
汉代: “兴儒倡学,官私并荣”
魏晋南北朝:文化教育的自发性
(3)唐宋:“封建”文教政策的完备化
唐代: “三教并用,教育鼎盛”
宋代: “重文尊士,理学广传”
(4)元明清:文教政策的专制性
“思想控制,文教如网”。
2、基本特点可以作为“民族之特”的补充参考
(1)政府重教,视为统治之道。
(2)文教政策有鲜明政治性,服务政治、德育(人伦道德教育)为重。
(3)重视官学(主要是大学),容纳私学,形成一定的互补性。
(4)学校教育与取士选官制度的合一。
(5)贯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者并重的精神。
二、官学制度
(一)教育的起源与学校的产生
1、教育的起源于原始社会
原始教育的幼稚性及其特点。
2、学校产生于文明时代之初
(1) 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2) 学校的起源与产生途径
“庠”──养(老)与教的合一;“校”、“序”──军体教育活动;“成均”──音乐教育(与祭祀有关)。
(二)奠基时期的官学
1、“奴隶”制时代官学及其代表:周代
(1)学校系统西周官学系统示意图
┏南学(成均)
┏天子设━╋北学(上庠)
┏大学┫┃辟雍(太学)
┏中央:国学┫┗诸侯设┣东学(东序)
┃┃(泮宫) ┗西学(瞽宗)
西周官学━┫┗小学┏━塾(闾设)
┃┣━庠(党设)
┗地方:乡学━━━━╋━序(州设
┗━校(乡设)
(2)学生:修业、入学年龄与资格
(3)教育内容:德、行、艺(六艺)、仪
(4)教师:官师一体
2、“封建”官学的胚胎:战国“公室养士”(例齐国稷下学宫)
(三)古代官学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1、汉代的官学系统
(1) “封建”及古代官学制度的确立
标志:汉武帝兴官学(前124年建太学)
(2) 官学系统(见示意图)
┏━大学:太学
┏━中央━┣━特殊学校:鸿都门学(文艺专科学校)
┃┗━小学:四姓小学(贵族学校)
汉代官学━┫┏━学(郡设)
┃┏━┫
┃┃┗━校(道邑设)
┗━地方━┫┏━庠(乡设)
(小学)┗━┫
┗━序(聚设)
2、汉代太学概况
学生;教授;课程;教学(师法、家法);考试。
(四)古代官学制度的完备:唐代
1、官学系统
┏类型:专修儒经;专门学校(含实科学校);
2、学校类型与分级┫特殊学校
┗分级:研究院;大学;专科;小学
3、官学的各项制度
(1)学生:入学资格;入学年龄与年限。(2) 师生见面礼。(3) 考试。(4) 假期。(5) 修课规定。(6) 学生学籍管理。(7) 教师及其考核。(8) 教育行政体制。国子监祭酒掌管教育
4、唐代官学特点:“封建”官学走向成熟的标志
(1)形成了完备的官学系统(类型、级别等)。
(2)各级教育行政和各种教学管理制度臻于完善
(3)入学资格等级森严
(4)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实科学校(其中医学特别发达)。
(5)学校与科举的关系十分密切。
(6)学校教育对外空前开放,周边国家纷纷前来留学。
(五)古代官学制度的发展与衰落(五代—清)
1、入学资格放宽,教育对象扩大。
2、学校类型与教学内容更加多样、丰富。
(1)学校类型上:宋增画、武学,元增阴阳、社学,清增外文学馆
(2)课程设置上:明清国子监设置的课目大为扩大
3、教育行政与学校管理的发展。
(1)地方教育行政的出现:诸路提举学事司的建立
(2)学校经费的固定化
(3)国子监职能的变化: 具有管理和教学双重职能
4、日益成为科举的附庸
三、私学制度
中国古代私学包括私立蒙学、经师讲学、书院三大块。
(一)古代私学发展概述
★ 1、基本线索
兴起(春秋战国之交,诸子百家讲学)→发展(两汉,出现蒙学层次的“书馆”和大学层次的“经馆”,即“经师讲学”)→繁荣(唐宋,经师讲学与书院的结合,私立蒙学的活跃)→衰落(元明清,书院官学化、私立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