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产业内贸易对浙江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产业内贸易对浙江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doc

上传人:问道九霄 2012/2/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产业内贸易对浙江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文献综述】.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 产业内贸易对浙江机电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活动日益增强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这两方面息息相关。在新的世界贸易格局中出现了国家间相互贸易迅速增长和产业内产品双向流动的现象,这就迫切地需要新的贸易理论在对在新的贸易经济环境下的经济发展做出解释和指导。
从1995年以来,机电产品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都做出了日益强大的贡献。浙江省作为一个外贸大省,机电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也发展迅速。据海关统计显示,2007年以来,浙江省超过一半的外贸顺差是由机电产品出口实现的,机电产品已经是浙江省最主要的进出口产品,所以探究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得特别重要。
近年来,我国的产业内贸易发展较快,对经济的方方面面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产业内贸易指一国同时出口和进口相同产品类别的活动。浙江省的机电产品的产业内贸易也在不断增加,本文着重分析产业内贸易对浙江省机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二、主体
(一)国外对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随着国际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的加快,国际竞争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国际竞争力研究成为世界性课题,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日益增多。
传统贸易理论对国际竞争力来源有着诸多解释,亚当·斯密(1776)在《国富论》中提出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进而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上的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当两个国家用各自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相互交换时,两个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会得到同时提高。大卫·李嘉图(1817)提出了相对优势理论,他认为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仍可以能有互利贸易。一个国家可以专门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俄林(B·Oh-lin,1933)在其老师赫克歇尔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不同的商品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比例,而不同的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比例不同。因此,每个国家应该出口能利用其相对充裕要素的哪些商品,以进口那些需要比较密集使用相对稀缺生产要素的商品。
邓宁(John Harry Dunnlng,1985)提出了所有权优势理论,他认为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特有的优势;其二是企业内部交易优势;三是向海外投资,利用投资国市场所形成的优势。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则主要来自于带有企业独家垄断性的所有权优势。
新贸易理论的解释有林德(,1961)提出的需求偏好理论,国内市场需求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国家在内部需求旺盛的产品上会较快形成国际竞争力。M·V·波斯纳(M·V·Posner,1961)认为,新产品总是在工业发达国家最先问世,新产品在国内销售之后进入国际市场,创新国便获得了初期的比较利益。这时,其他国家虽然想对新产品模仿生产,但由于先进工业国家之间存在的技术差距,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之后才可能做到,因而技术差距所引起的国际贸易必然继续进行。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国家之间的竞争优势来源于技术创新方面的差距。R·弗农(R·Vernon,1966)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一步扩展了技术差距理论。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在产品的整个生命期间,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