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初探戏曲艺术的表演程式
戏曲的表演须遵循一定的程式,运用唱、念、做、打、舞等各种程式技艺,通过外部的表演来刻画中华民族的古典美、道德美、心灵美。
一、戏曲艺术程式的特点
戏曲的程式作为一种具象的规范,其形成有深刻的文化原因。它依从的是完整原则: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等等,依据角色、行当的特点要求,进行规范、完整、细致、夸张、美感的系列舞台行动。黑格尔指出:艺术理想的本质,就在于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成为心灵的表现。从“徽班进京”到“同光十三绝”,从“四大名旦”到“四大须生”。京剧发展到今天,凝结了无数艺术家的毕生心血,经过200多年的继承、发展,逐渐形成了观赏性、艺术性高度同一的京剧程式美。京剧艺术非常重视这种外部形式上的表演(即程式化)。
强调唱、念、做、打、舞等基本功和表演技巧,强调形式美。每一个动作都是由手、眼、身、发、步五体同步协作进行的。唱、念、做、打,各有各的程式,那么怎样把程式有机地连缀起来呢
?这里就有一个起承转合的法则问题。比如动作的最小元素“山膀”,看着可能没有什么,但是要达到形式美,就要有这样一个程序:欲左先右,从腰部启动,然后接看手、眼随、上步、拉开、眼向前看、踏步、静心、亮相、睁眼、吸气、闭嘴、吸肚和挺腰这一连串动作,并在动作中协调,达到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也就是说,这样一个小的动作,也要体现出人物的气魄和矫健。否则,就是没有灵魂驱动的“山膀”,完全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现。京剧重视外型的表现,强调“使外在的现象符合心灵的表现”。例如武戏演员的“起霸”,就是一组程式动作的组合,在动作的组合顺序上几乎是一样的,但在表演中,根据人物的不同特点,就要有不同的程式表现。如《扈家庄》中扈三娘的起霸要表现出人物的骄、娇二气;《铁笼山》中姜维的起霸要表现出人物的统帅气魄和智勇双全;《借东风》中赵云是配演,虽只半个起霸,但要表现出人物的八面威风。这些不同的人物个性的表现,都在基本相同、经过千锤百炼的一举一动上,也就是说既要注意外型的塑造,又要使每一个动作表现出人物的潜台词。京剧艺术的美是“灵魂与自然相一致所产生的结果。”(现代美学家桑塔耶那语)
二、戏曲艺术程式的必要性
京剧艺术的各个组合中,唱、念、做、打都有自己的程式。因为在戏曲舞台上不允许有纯属自然形态的原貌出现。一切生活的自然形态,都须按照美的原则予以提炼、概括、夸张、美化,使之成为节奏鲜明、格律严整的技术格式,即程式,并在舞台上表现出来。戏曲音乐中的板式、曲牌、锣鼓,念白中的韵白、京白,表演中的身段、手势、步法、工架,武打中的各种套路,以至喜怒哀乐、哭笑惊叹等感情的表现形式等等,无一不是生活中的语言、声调、心理变化和形体动作的格律化,即程式化的表现。其实,世界上各种艺术都与中国戏曲一样存在着程式,没有程式就没有了艺术。程式就像我们写文章时的语汇、词组和成语,经过严格的语法规范连缀成篇。中国画家在勾画山水花鸟时的勾勒、泼墨、积墨、皴法、烘托和用色的程序;芭蕾舞在表现各种情感时的大跳、托举、旋转、倒踢紫金冠;歌剧演员在抒发情感时的咏叹调、宣叙调以及演出过程中的序曲、间奏曲、舞曲;电影的特写、近景、中景、远景、蒙太奇、化入、化出和话外音等等,都是程式。如果取消了这些程式,这些艺术也就不存在了。取消了勾勒和没骨,还有国画吗?取消了足尖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