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实施三大工程优化生态环境
——关于我市生态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
2009年8月
刘李波唐敏娜
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是“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我市推进科学发展进程中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近期,我们就这一课题做了一定调研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我市生态环境建设总体上正处于全力清偿历史欠账、全力追赶国家指标、全力满足市民期望的阶段,成绩有目共睹,问题不容乐观,前途任重道远。
一、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我市先后荣获了“全国绿化城市”、“全国城市环境整治优秀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称号,2007年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均获成功,特别是随着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活动的推进,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一)环境治理力度空前,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市委、市政府铁腕治污,累计投入环保资金近50亿元,完成了600余项污染治理项目,成功甩掉了“全国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帽子”,连年实现了“三大环境安全指标”,即无辐射安全事件、无湘江水质有毒重金属超标事件、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新型工业化环保考核工作位列全省第一,在全省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名列第二,
上升了7位,是全省污染减排连续3年实现双下降的4个市州之一,株洲车辆厂还获评我国中南地区首家国家环境友好型企业。特别是今年,随着创“环保模范城市”和“绿化”等活动的深入,市区环境质量显著改善。随机调查显示,%的市民认为近年来我市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
(二)节能减排措施有力,任务完成前景看好。我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正逐步减少。2005年以来,,,,,实现净削减量1603吨,%;%,%。2008年,我市是全省14个市州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与2007年相比双下降的4个市州之一,荣获全省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考核评比第一名。通过努力,有望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任务。
(三)环保硬件投入加大,保护治理能力增强。近几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环保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先后建设了霞湾污水处理厂、龙泉污水处理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一批重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项目,全市190多家重点企业新上环保设施403台(套)。到2008年底,,共完成污染减排重点项目70多个。拆除各类废气排气筒241根,完成46个废水限期治理项目。株冶、株化、智成化工等企业建成一批废水处理设施。相继建成霞湾(10万t/p)、龙泉(6万t/p)、董家
塅()3座城市污水处理厂,%。正在大力开展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三个全覆盖”行动,县市区共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7个。,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完成饮食油烟污染治理23家,完成了1737家服务单位煤改清洁能源工作,,%。
(四)政策法规执行基本到位,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党委、政府进一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环保政策法规,实现了市本级项目审批中环评前置审批和“三同时”执行率100%,2007年开始组织开展全市第一次污染源普查;近3年,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876起。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对一批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生产工艺装备的生产线依法责令停产的通知》。2003年至2008年共依法关停污染严重、治理无望的小冶炼、小化工等企业和生产线113家。特别是2008年,顶住减少GDP20多亿元,减少税收2亿多元的巨大压力,关停了选矿药剂厂、化工助剂厂等18家企业和生产线。尤其是关闭了株洲电厂两台125千瓦机组,爆破了180米高的烟囱,使得每年减排二氧化硫8194吨。通过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创建活动,市民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工作初步形成了“人人关注、个个参与”的氛围。
二、生态环境积欠旧账难销
虽然我市近几年生态环境建设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明显成绩,但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加上重化工业基地的产业定位,生态环境积欠旧账难销,历史包袱与新生污染源给生态环境带来双重压力:
(一)  污染企业多,排污总量大。由于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决定我市污染企业多,污染排放点源多、密度大,排污总量大。据调查,我市规模以上企业中,污染企业达660家,占71%,污染严重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企业127家,重点排污企业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