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佛教丧葬礼仪.doc

格式:doc   大小:75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佛教丧葬礼仪.doc

上传人:86979448 2017/12/2 文件大小:7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佛教丧葬礼仪.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佛教礼仪--丧葬礼仪篇
在很多的礼仪中,丧葬礼仪和我们大家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生自古谁无死,所谓“生死无常”、“生死事大”,生死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尤其“慎终追远”的孝亲思想一直是中国固有文化中为人所称誉的美德,此与佛教的报恩思想颇为符合。
不过,中国民间的丧葬礼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多不合时宜的观念、作法实在应该净化、改良。例如:民间延续着一种令人费解****惯,人死后出葬的时候,在沿途上,边走边洒一些用黄纸剪成形状像古币一样直径在10公分左右的“纸钱”,而且,在出殡的车辆所经过的桥头上,还要压上一张黄纸,叫做“买路钱”,据年纪大的人讲是为了打发“小鬼儿”,让逝去的人在通往黄泉的路上顺顺当当,不再有什么磨难,至于这种****惯是怎么来的,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类似这样的丧葬****俗不但浪费,而且有失庄严。为更好地为广大信士服务,特别订定佛教礼仪——丧葬礼仪篇,说明往生前的临终关怀、撰写遗嘱,以及往生后的助念、入殓、殡葬等礼仪。
一、临终关怀
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佛教认为:生、老、病、死,人之常情,而死并非生命的结束,只是另一场轮回的开始,所以说"生死一如",要我们看淡生死,进而勘破无常。但是在大限将至之际,如何让病者身心安乐,无苦而终,才是最实际的一种做法,这也就是所谓"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并不是消极的等死,而是积极的拔济饶益。透过对死亡的认识,让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死亡的认识,让人从死亡的恐惧中解脱出来,坦然欢喜地面对死亡。我们也希望家属对临命终人给予种种的协助,如舒适的环境,整洁的衣单,调和的饮食,乃至以庄严的佛号引导病人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不但人生无有遗憾,更拥有死亡的尊严,以及充满着移民的欢乐。
一般人提到死亡,总会产生种种恐怖、可怕的想象,担心自己会上刀山下油锅,受种种的苦刑。其实如果我们了解死亡的真相之后,死亡对我们而言,就像领了一张出国观光的护照,到处可以海阔天空,悠游自在。死亡是人人所不能或免的,对于这必然经过的大限之期,吾人应该抱持什幺样的态度,才能胸有成竹,不惊不恐呢?
(一)认识死亡
1、死亡的种类
人类,乃至一切众生,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死亡情况千差万别,各各不同。经典上将死亡分成四大种类:
寿尽而死:这是一般所谓的寿终正寝,好比灯油燃烧完了,灯火自然就消灭了。一般人所期望的延年益寿,其实也有上限。人命在呼吸之间,到头来还是黄土一坏,所谓"有朝生而暮死者,有春夏生而秋冬死者,有十年、百年、千年而死者,虽有迟速,相去曾几何时?就是说的人寿有限,在劫难逃。
福尽而死:经上说:“世人无知生死,肉眼无知罪福”。一切众生的寿命像水上的气泡一样,气散则灭,自己所有的福报一旦挥霍尽了,自然就会人死神去。这就和千金散尽的富翁沦为乞丐,终久会饿死、冻死的道理是一样的。
意外而死:就是一般所说的“横死”,是本来不应该死,因为遭受意外,回避不及而身首异处,例如:战死、车祸亡故、被人刺杀,乃至被虎豹豺狼咬噬等,都是事先难以卜知的,俗语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就是形容这种变故。
自如而死:前三种死都是不可预料,不能自主的,而这种自如的死法,却是可以把握,能够自主的,也就是佛门中“生死自如”的境界。佛教里面有很多修持深厚的古德,要生就生,要死就死,以因缘聚散及道法圆满为生死,不受一般生死大限的箝制。
2、死亡的现象
上面所说的四种死亡,或多或少都会有征候。根据经上记载,一般人的死亡现象有三种征候:
地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骨骼的毛病而死亡,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像大地陆沉于海中一样,缓缓慢慢的一点点沉没、掩埋,有一种很大的压迫感,如同
“地大落入水大之中”一样。
水大增上:如果这个人是因为血液循环系统不顺畅而去世的话,他在临死时会觉得全身浸在水中一样,先是有茫茫一片的湿冷感觉,然后逐渐变为火焰燃烧一般的高热感,如同“水大落入火大之中”一样。
火大增上:这是因呼吸系统障碍而去世的征候,像野火在暮色中燎烧,全身感觉到烈风吹刮,碎为微尘,片片烟飞灰灭,如同“火大落入风大之中”。
3、死亡后的情形
死亡是躯壳形体从有形有限转化为无形无限,因此,人死后的境况与生前有所不同,可从下面几点来比较:
时空的限制:人在生前受了时间和空间的限隔,不能随心所欲,万里遨游,也无法返老还童,纵情恣性,可是一旦死亡而脱离形体的桎梏,他的道心真性就可以自由自在来去,穿越三界时空了。
***的负担:《法句经》上说:“天下之苦,莫过有身,饥渴寒热,瞋恚惊怖,***怨祸,皆由于身”。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我们的大负担,饿了要找东西喂他吃,冷了要替他加衣,生病时要忍受病苦的痛楚。这个身体所带给我们的烦恼,远比带给我们的快乐多。而死亡之后,神识不再受躯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