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
今天,上《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假设你是菲利普夫妇,你遇到于勒时会怎么做?听了刘×、熊××、宗×等同学的回答,我心底不由一喜。
刘×:我认为于勒虽然沦落到卖牡蛎,沦落成一个穷水手,但是他毕竟是我的亲弟弟,尽管克拉丽丝如此霸道、泼辣,尽管是在她的强压下,我还是于心不忍,不忍心看到自己的亲弟弟沦落成这个样子。虽然于勒以前浪费钱,做过错事,但是,他现在起码知道自力更生了。于是,我不管克拉丽丝是否同意,我一定要认我的亲弟弟——于勒,我要将他领回家,并给他找份工作,让他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熊××:我认为于勒既然在美洲阔绰过一个时期,且能在船上以卖牡蛎为生,说明他有自力更生的能力。若我是克拉丽丝,我就会认他这个弟弟,让他依靠自己的能力去找份工作,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宗×:我认为后来的于勒是一个自尊自强的人,毕竟他破产之后,也没有再回来靠他的哥哥嫂嫂一家,他维持了他的自尊。但是,他也选择了在离自己家乡不远的地方谋事,为的是能见自己的亲人一面,但不指望与他们相认。所以,如果我是菲利普,我不会从心里看不起他,我不一定让他回家,但我会认他。
说实话,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很多,但以上三位同学的答案却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刘×说:“我认为文章中的两封信让人怀疑,但菲利普夫妇为什么没有发现呢?
”……试想,如果没有一颗善良的心,怎么会有这样怜悯的勇气?如果没有对文本的真正解读,怎么会去关注文章中的这些细节?
我们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做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实效。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叶澜老师所倡导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是这种境界。同学们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本文的主题是想借于勒的悲惨遭遇来鞭挞资本主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一直以来,对这个主题的阐述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个主题呢?
朱永新曾说过,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于是,我在指导预习这篇文章时,先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