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2017中国养老产业:激浊扬清
一、顶层设计密集发布,市场作用日益突出
2016年,中国的养老产业从政策层面来看,顶层设计之力度、广度与深度前所未有。据不完全统计,中央各部委先后出台了诸多与养老相关的政策,包括《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等。
分析政府这一“政策组合拳”的总成绩单,用民政部培训中心民政政策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成海军的话说,“2016年的养老政策总体而言呈现五个特点:一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二是出台政策的数量比过往年份都要多;三是政策比较全面;四是政策更加细化、精准、针对性强;五是更加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成海军对“更加强调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性作用”有很深的体会。他以《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为例分析道:十二五规划提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强调“机构的支撑作用”,政府工作重心和政策性补贴主要在发展机构养老上,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不够,这是当时认知存在的局限性。
十三五规划强调发挥社区居家养老的基础性作用,体现在居家养老的手段更新更丰富,如智慧养老、互助式养老,支持企业和机构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等。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力和质量。
十三五规划把机构养老从“支撑”变为“补充”进行重新定位,使它回归到其应该的位置。无论“9073”还是“9064”,居家社区养老是占绝对多数的,床位已经不是养老服务业的核心问题。。
而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2016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让养老产业的进一步推进更加有据可循。成海军认为,这项政策首先理清了观念和责任的问题,厘清了政府、社会、市场、家庭在养老方面的不同责任,其中政府的责任是“保基本、兜底线、建机制”。
其次是向社会透露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养老更多的是一种市场行为。养老服务的需求满足是要解决市场供给的问题,更多的是靠社会力量和企业来完成。《意见》提出“放开市场、改善结构、突出重点、鼓励创新、强化监管、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等,是为市场在养老服务业发挥决定性作用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行业概念角色渐清晰,市场找准定位切蛋糕
值得关注和肯定的是,去年以来,与养老相关的概念界定越来越明确。
2016年7月8日,人社部发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公布了首批15个试点城市:承德、长春、齐齐哈尔、上海、南通、苏州、宁波、安庆、上饶、青岛、荆门、广州、重庆、成都、石河子。《指导意见》明确,试点的目标是探索建立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利用1-2年试点时间,积累经验,力争在
“十三五”期间,基本形成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随着这一险种的推出和普及,社区居家养老的量会逐渐增长起来,这一领域亦会产生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