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文档名称:

沙里宁的大赫尔辛基规划.ppt

格式:ppt   大小:7,311KB   页数:3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沙里宁的大赫尔辛基规划.ppt

上传人:w447750 2017/12/4 文件大小:7.1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沙里宁的大赫尔辛基规划.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沙里宁的大赫尔辛基规划
——规划131 佟星周耘平
目录
PART 1 基础介绍
PART 2 大赫尔辛基规划
PART 3 相关欣赏
地理位置
PART I
赫尔辛基是芬兰最大的港口城市,也是该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其中大赫尔辛基面积1145平方公里,(1984)。海岸线曲折,外有群岛屏蔽。虽地处北纬60°,但因受海洋影响而气候温和。
现代化都市
赫尔辛基是一座古典美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都市,既体现出欧洲古城的浪漫情调,又充满国际化大都市的韵味。
赫尔辛基是欧洲夏季旅游胜地,赫尔辛基建在一个丘陵起伏的半岛上,两岸是美丽如画的海港,并且被几十个岛屿环绕着。城市内的湖泊星罗棋布,周围满是茂密的森林,景色十分迷人。尤其在夏至前后的白夜期间,由于地处高纬度,夏天太阳只落下一个小时,但气温不高,气候凉爽,港口外几个小岛更是游泳的好地方。但冬季常为阴天,太阳仅在空中持续几个小时,可是由于大西洋暖流,气候并不寒冷。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一般建筑的窗子都相当大,以便采光,门上都按有气压自动关门的设施。桑拿浴是芬兰人发明的,几乎每家在郊外的湖边都有自己的桑拿屋。
作为文化之城,赫尔辛基有全国最大的图书馆和几个大博物馆。芬兰史迹保存最完整的国家博物馆,主要介绍芬兰历史、史前史、建筑史和人种史。
赫尔辛基是芬兰最大的港口城市,全国50%的进口货
物通过这里进入芬兰。这座位于东西方之间的都市还
建有全国最大的航空港,40多条国际航线通往世界各
大城市。
现代之都
芬兰人崇尚古朴,即使五星级旅店的自动玻璃门四边也要镶上雕花木条以示古老,地毯颜色黯淡,赫尔辛基全市找不出金碧辉煌的装饰,市中心还保留砖石砌的旧路,有的酒店内也镶上砖做成清水墙样,打扮的像个砖窑。
历史前沿
PART 1
赫尔辛基建造于1550年,因不毛贫瘠,战乱和疾病的爆发阻碍了它的发展,直至18、19世纪,俄国打败瑞典合并芬兰成立芬兰大公国后,赫尔辛基才发展成为一个主要城市。
1918年至二战结束,经历了动荡的半个世纪,赫尔辛基人继续稳步发展,其中著名芬兰规划学家沙里宁为其制作了多个发展宏大的城市规划。
1820年重建前的赫尔辛基
埃利尔·沙里宁
PART I
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 提出了一种介于二者之间又区别于二者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Organic Decentralization) 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最早出现在1913年的爱沙尼亚的大塔林市和1918年的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而整个理论体系及原理集中在他 1943年出版的巨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
埃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论
PART 2
面对大城市发展的困境,·柯市西埃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解决方法。前者倾向于人口分散,实现“田园城市”的理想;后者倾向于人口集中,主张以先进的工业技术发展和改造大城市。芬兰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Eliel Saarinen)(1873-1950年) 提出了一种介于二者之间又区别于二者的思想——“有机疏散”理论。(Organic Decentralization)
伊利尔·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思想最早出现在1913年的爱沙尼亚的大塔林市和1918年的芬兰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中,而整个理论体系及原理集中在他1943年出版的巨著《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中。
PART 2
沙里宁在做大赫尔辛基计划时,发现在城市郊区仅承担居住功能,导致生活和就业不平衡,引发大量交通问题。因此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相比,沙里宁的大赫尔辛基规划提出了一种更为紧凑的结构关系,半独立的联盟方式保持原有城市各部分的完整性,减少了对旧中心的依附和依赖。
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使城市土地属于城市的统一机构;城市人口过于集中是由于城市具有吸引人口聚集的“磁性”,如果能控制和有意识地移植城市的“磁性”,城市便不会盲目膨胀。
田园城市与有机疏散论
PART 2
沙里宁从有机生命的观察中得到的启示是:所有生物的生命力都取决于个体质量的优劣以及个体相互协调的好坏。
以此,沙里宁提出了城镇建设的基本原则:表现的原则、相互协调的原则和有机秩序的原则。并实行到了大赫尔辛基规划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