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最蓝的眼睛》中象征意象解读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运用了大量象征意象。这些象征意象极为深刻地体现了小说创作的主题,并成为贯穿整部小说情节以及故事变幻发展的重要线索。作者通过这些象征意象突显出白人文化价值观对黑人心灵的扭曲及所造成的人生悲剧。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意象;解读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其长篇小说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于1970年出版,即引起了评论界极大关注和社会强烈反响。小说以主人公黑人女孩佩科拉渴望拥有一双蓝眼睛而最终陷入疯狂的人生悲剧,揭示了由白人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自身文化迷失以及心灵扭曲;同时也探讨了抵抗白人文化冲击、保持黑人文化的途径。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审美效应与作品中大量象征意象的运用有着直接和重要的关系。这些象征意象极为深刻地体现了小说创作的主题,并成为贯穿整部小说情节以及故事变幻发展的重要线索。本文将通过对这些象征意象寓意的解读来探讨小说所描述的人物心灵空间和深层主题。
一、小说主题中的象征意象
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中即着意采用象征和意象手段来赋予小说主题深刻内涵,以“蓝眼睛”(白人文化)作为标志,揭示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蓝眼睛作为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主要意象。莫里森以蓝眼睛意象的创设完成了对小说主人公人生悲剧的象征和寓意,它既形成了小说的情绪氛围,又有生动直观的画面感,同时也是读者由故事层面进入小说深层意义世界的桥梁。小说的美学魅力很大程度上导源于此。”故事的主人公佩科拉?布里德拉夫是个黑人小女孩,一个深受种族思想和白人文化审美意识侵蚀的牺牲品。不幸的佩科拉生活在一个社会最下层的黑人家庭中,她不仅在家里得不到父母亲的关爱,而且她周围所有的人包括父母、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嘲笑和歧视她。受白人文化的浸染,她的家人以及社区的黑人也都认为她丑陋。于是,佩科拉对自己的丑陋深信不疑。佩科拉从潜意识里把自己的丑陋与黑皮肤联系了起来,把所有的罪恶也都归结为她的黑皮肤。由此,她的自我厌恶和自我否定的情结像恶魔一样不断地吞噬着她的灵魂。
然而,佩科拉的自我厌恶情结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她所生活的那个以白人为主宰的社会把黑人降为物体,并通过各种途径来强化他们的这种“物化”意识,然后让他们自己感到黑皮肤确实是丑陋、低人一等。但在《最蓝的眼睛》中,种族歧视不只是来自白人,还来自黑人种族内部根据肤色深浅而定的种族层次观念。实际上,在整个黑人社区,如果哪个黑人出生时皮肤是浅色的,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高人一等。此外,她所看到的广告中小女孩都是金发、碧眼、白皮肤。对佩科拉来说,蓝眼睛意味着家庭幸福和周围人的喜爱,这正是她生活中缺乏的东西。所以,渴望有一双蓝眼睛成了佩科拉生活的主要内容,她把所有希望都寄托于能长出一双蓝眼睛,“如果她的眼睛,那些摄入图像富有视觉的眼睛――如果她的那双眼睛不一样,也就是说,美丽的话,她自己就会不一样了。”对蓝眼睛的期盼,表明她在白人主流文化的社会中,“幼小的心灵已经受到了扭曲,她要用一双白人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社会,她鄙视自己的肤色,更鄙视自己的眼睛。”佩科拉喜欢用有美国童星秀兰
?邓波儿图像的杯手喝牛奶、喜欢吃印有玛丽?简包装纸的糖果都显示出像她这样一个黑人小女孩已经彻底地被白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