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马海村哈萨克族.doc

格式:doc   大小:4,14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马海村哈萨克族.doc

上传人:86979448 2017/12/5 文件大小:4.0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马海村哈萨克族.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沧桑的巨变
现居青海地区的哈萨克族是于20世纪80年代从新疆迁回青海海西一带。此次搬迁不是政府组织,而是民间自发性的回迁。回来时原先的草场已经分掉,没有了自己的地,只能借助蒙古人的草场或到偏远的稀人区从事游牧业。青藏高原地广人稀的这一有利条件,给流浪的哈萨克族同胞们提供了生存空间。回来只能从头开始,这也许是对过去匆忙选择的惩罚,看似有些历史的倒退,但只能这么做了。
游牧业本身就是哈萨克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从本质上看这种生产可以说是一种自己自足的生产方式,但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也不再是简单的满足自己的需求了,也成为了商品经济的一部分。由于当时牲畜数量有限,市场经济不发达,加上一些自然灾害的影响,一年的收益很少,也很少有直接性的买卖交易,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为满足自身需要这一目的为存在,建立在这种较落后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也是不完善的。所以在过去我们的这种游牧业很大程度只是满足一家的衣食之需,也因为这样,我们跟其他一些游牧民族一样,只要有畜肉、黄米、奶茶便知足了,很少去关心其他。
他们从此在这片曾经给他们带来希望而后又遗弃的西北大地上开始了长达近二十年的游牧生活。当时海西一带主要以蒙藏为主,搬迁之前彼此的关系还是很友好的,所以看到这些流浪的哈萨克族,他们还是慷慨的伸出了援助之手,并未排外,这让当时的哈萨克族同胞们感到很欣慰。当然民族之间的交往有利于民族的发展,可以借鉴彼此优秀文化,从而达到促进本民族事业的目的。当然这种情况突出表现在一个在各方面都发达的民族和一个较为落后的民族间,前者文化底蕴深厚,经济实力较强,政治体制较完善等,而后者在各方面较欠缺,所以能更好的吸收。然而当时的哈萨克族和蒙古族除了风俗****惯和宗教信仰上的差别外,其他方面都大同小异,所以没有给彼此太大影响。
哈萨克族在青藏高原上十八年的游牧生活所经历的各种苦难我们是无法用苍白的文字去修饰的,十八年?怎么去形容这段沧桑的历史,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下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酸甜苦辣,只有那毡房中微弱的蜡油灯记载了过去的日日夜夜,相信时间和历史会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依然面带微笑,这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到现在我自己也说不清楚。坚强的哈萨克族同胞们始终在与这魔鬼般的自然作斗争,并未退缩,也许残酷的现实,不寻常的经历让他们变得如超人一般,我们曾经何尝不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又何尝屈服过,这也许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吧。不过回眸现实,我们不难发现,人始终是社会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离开社会的人也会相应的失去一些社会技能,再融入到社会就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社会发展,不能熟练的掌握各种技能。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育,所以这样长期的游牧生活使得我们这些游牧民族后来在各方面欠缺的一个原因。
历史的巨轮滚滚向前,时间改写为21世纪初,这是一个大跨步的时代,社会在不同层面上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哈萨克族同胞们的安置工作也在进行,在大柴旦镇马海村开始修建安置工程,同时说服工作也在进行。搬迁对这里的哈萨克族人来说已经不陌生了,因为一直在搬迁,但结果都不尽人意,此时他们心里即感到一丝欣慰又有一份担忧。欣慰的是他们可以摆脱这种没完没了的游牧生活了,然他们担心的是会重蹈覆辙,这个既陌生又向往的新乡牵动着他们的心,但无论如何他们这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