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文题目: 小议乡村建设派思想
小议乡村建设派思想
摘要:本文对乡村建设派的思想主张、政治主张一一进想了介绍,通过对乡村建设派的背景、意义的评价向大家描述了乡村建设派。
关键词:乡村思想文化革命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 社会各阶级或阶层的代表人物,为了改造社会, 寻求出路, 建立了许多政派组织, 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政治主张和施政方案, 乡村建设派就是其中之一。它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组成单位之一,是1930年前后形成的一个主张用改良主义方法解决中国农村问题的政治派别,简称“乡建派”。其流派很多,影响较大的有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和以晏阳初为代表的中华平民教育会派。20世纪30年代,在以晏阳初、梁漱溟、杨开道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的带领下,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大地上掀起一场以改良农村、建设农村为宗旨的乡村建设运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梁漱溟的思想。
美国学者艾恺的《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艾恺, 2003)是一部极富参考价值的研究梁漱溟及其思想的著作。因为它对梁漱溟人生经历的生动描写和系统的社会学分析向读者揭示了梁漱溟关于文化和乡村建设思想的脉络,所以《最后的儒家》一书对中国读者一直影响很大。以至于中国学者发表的研究梁漱溟的诸多著作中,都接受或引用了《最后的儒家》的部分资料和观点。在这部著作中,一个极富吸引力的地方是,艾恺通过对梁漱溟关于中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的梳理,向读者揭示了梁漱溟对中国未来发展问题的一个自相矛盾的解答———“实际上梁漱溟是说中国必须学习西方化才能生存下去。他认识到民族主义和文化主义之间的、‘保国’和‘保教’之间的对抗。但他仍然认为中国文化具有普遍的绝对价值,并预言现代化国家也将走中国的路。这两难似乎是不可解决的:中国不能再保留它的文化了,因为正是由于当前问题将葬送中国文化;但是如果中国放弃自己的文化而采纳西方文化,那么在世界文化转向中国的同时,中国却要忍受西方文化固有的那种非人性和精神痛苦”。
1、乡村建设派产生的历史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 从城市转入农村, 1927年9月, 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队伍, 深入井冈山地区, 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接着, 在全国各地先后出现了湘鄂赣、闽浙赣、鄂豫皖、洪湖、湘鄂西、广西左右江等十余块革命根据地, 遍及江西、湖南、湖北、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河南、女徽、甘肃、陕西、四川、江苏等省三百余县的广大地区, 建立了工农红军和工农民主政府, 开辟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
。在革命根据地里, 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 并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条“依靠贫农, 联合中农, 限制富农, 保护中小工商业者, 消灭地主阶级”的正确的土地革命路线, 把封建地主强占去的土地, 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耕种, 推翻了儿千年来压在农民头上的封建剥削制度从而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支援革命战争的热情, 为中国革命由农村包围城市, 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和土地革命的深入, 引起了统治阶级的极度恐慌, 蒋介石在中美大战结束后, 就集结反革命军事力量, 向革命根据地不断发起进攻同时, 为了配合反革命的军事“围剿”, 蒋介石反动政府又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所谓土地法令, 以维护封建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