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现在纪录片创作
07广编
秦兆静
从两个方面谈纪录片创作
一。从摄像谈纪录片创作 “故事化”成功的基础。 纪录片制作成功的首要因素取决于优秀的导演,其次便是需要优秀的摄影去实现并完成导演的艺术构思。导演与摄影的两度视觉艺术创作的完善结合,是纪录片成功的保证!纪录片摄影要把握住①画面富于变化将有利于调动观众的视觉印象。至今,我国的纪录片工作者在摄影创作中,一般都大量采用现场跟踪拍摄的方式进行纪实性创作,比较忽略纪录片的“故事化”艺术摄影方式。
今天,电视观众由于受娱乐化心理因素的支配和影响,不太喜欢摄影画面单调而缺乏变化、追求纯纪实而忽略艺术再现的创作粗糙的作品,他们对画面的审美要求和故事化要求都越来越高。因此,我们的纪录片摄影必须向电影和电视剧的摄影学习,并借鉴他们的艺术手法来完成故事化纪录片的摄影创作。针对目前我国纪录片摄影创作在取景中存在的一些通病,我认为应特别提倡摄影对画面景别的处理,在每个场景拍摄时,应尽量和努力做到多机位、多角度、多景别的画面拍摄,这样的前期摄影所积累的景别丰富的画面变化,将大大有助于后期剪辑时画面外在节奏、内在节奏、情绪节奏的合理有效的利用,同时,也可以“一材多用”,一次性的前期拍摄在后期可以剪辑出不同内容和长度的节目,达到降低制作成本的作用。②要求摄影在一线拍摄时尽量多拍(“近景”、“特写”和“大全景”)视觉反差大的“两极”画面。 ③画面的影调设计将有助于故事内容表达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故事主角、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拍摄季节、不同的拍摄环境,
好的画面当然要讲究构图
虽然电影院是城放映的电影同电视里放映的电视有许多共同之处,但由于电视中的图像只有巨大的电影银幕图像的1/20,所以在拍摄章法上又存在差异。你必须掌握电视这个特点,在电视摄像构图上,你必定要删去所有“不必要的多余的东西”,居高临下多采用中景、近景、特写,少用远景,可以适当利用全景,居高临下少用半调子镜头,即中景不像中景,全景不象全景。在构图上要忍痛割爱,一定要让画面紧凑些。 掌握了图片摄像与电视摄像、电视摄像与电影摄影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总结了构图的规律和章法,就能把它们更好地应用在电视摄像实践中。构图的基本原理---规矩,也就是均衡与对称,有这么几条。
---构图中强有力的表段 虽然纪录片讲究构图美,但必须在真实的前提下使用摄像技巧。总之,研究摄像构图的实质就在于帮助我们从周围丰富多彩的现实中选择出典型的生活素材,并赋予鲜明的造型,创作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于完善形式的作品。
二。从内容谈纪录片创作 从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到地方电视台的《纪录片之窗》《纪实30‘》等很多节目,播放了大量记录片。这些纪录片真实自然,贴近生活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可以说纪录片达到空前的繁荣。 与此同时,纪录片创作也出现了一些弊端。内容远离观众,作品选题狭窄。作者孤芳自赏强调一种形式,轻视其他风格。
纪录片是电视、电影的一种形式,是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生态真实反映的记录和报道,即在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运用拍摄的方法,记录真实环境中、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这里之所以强调真实,就是区别于使用虚构等艺术创作手段的电视艺术片、戏曲片和电视剧。
为了摆脱以往新闻纪录片那种画面加解说的主观单一形式,他们极力推崇纯粹观察式的纪录片
纯粹观察式纪录片有自己的长处。例如,编导不是明显、生硬地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观众,而是更多地通过过程来自然展现和透露,内容也接近生活的原生态,比较完整地展现生活或事件的某个段落或整体。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如果没有精彩的故事和强烈的生活色彩,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就显得平淡乏味,甚至陷入平庸的尴尬境地。
纪录片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电视、电影种类,而且存在着纯粹旁白式、纯粹访问式、纯粹观察式和反射式等几种形式 关于纪录片定义、范围的争论,其实并不是根本性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在于电视工作者如何利用纪实的方法和风格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自然状态。那种将纪录片神秘化、极端化的做法,只能自欺欺人,把纪录片创作引入不健康的误区和死胡同。